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艳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教学时,要使学生听、说、读、写的外在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内在能力均得到锻炼与发展;要将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蕴含在特定的情境中,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文字、文学的层面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道德品质。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C-0032-03
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课标》)将其更改为“语文综合实践”(本文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名称)。语文综合实践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课标》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特点作了表述上的变动,本文采用《课标》的表述,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它为语文综合实践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明确了基本准则和要求。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综合实践,融合了语文综合实践内在规定性特征和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更促进语文与生活、社会、时代的联系,更强调中职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将更凸显语文综合实践促进中职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语文综合实践的自身特质,阐述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为语文综合实践的有效、高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维品质
一般人的思维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形于外的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等言语操作技能,也包括隐于其中的思维——借助内部語言在头脑里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技能” [2],也就是说,内在思维品质提高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也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也可以更好地表达思维。《课标》在指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的同时,也强调在语言实践中,能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选取恰当的思维方法,通过探究语言现象,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与思维相统一的学科,正是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既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首先要遵循“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维品质”的原则。中职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转折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以适应职场需要和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而语文综合实践强调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这也说明语文性是语文综合实践自始至终必须关注的本质特征。另外,中职学生的思维结构日趋发展和成熟,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比较、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对语言规律的总结与运用,直接影响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完善、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创设语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材料,充实学生的思维结构,学习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使听、说、读、写的外在语言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内在能力所构成的真正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精神
《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综合实践侧重考查在不同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解决问题以及评价反思、发现创新等内容。”其中,“情境”“解决问题”和“发现创新”等关键词,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最终也应指向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3] 。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综合实践应将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蕴含在特定的情境中,在这个情境中,除了包含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还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条件,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信心。学生通过对情境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层次和交结点;调动已有的学科知识与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形成自觉的问题意识,促进知识的自主完善与建构。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只是触发学生探究的“引子”,思维训练的系统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的作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4]《课标》将“审美发现与鉴赏”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任务。当然,语文学科更注重通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和文学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标》强调,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可见,审美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产物。
语文综合实践的“语文性”“综合性”特点,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的媒介和素材,其“实践性”特点,为审美能力与品位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途径。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观察、写作等,引导学生揣摩、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一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借助不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品鉴作品,形成系统的认知,获得审美体验;“并努力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训练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以提升审美品位。
四、丰厚文化底蕴,完善人格修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与运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语文学科不可代替的价值。《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的阐述,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语文综合实践的素材是开放性的,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天文到地理,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也体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元素,还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为“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沃土。因此,教师在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促使学生体认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自信;要有意识地融合各种优秀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探析其中蕴含的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精神,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要注意引导中职学生关注现代产业文化,结合所学专业理解文化内核,并能观照自身,增强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参与力,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总之,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骨架”设计序列化、切合学生实际的系列活动,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涵养内在精神、丰厚人文底蕴融为一体,让语文课程所具有的语言教育、思维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汇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张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4]叶继奋.审美体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必由之路[J].名作欣赏.2019(4).
责任编辑:章跃一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ubject
ZHANG Yan
(Jiangsu Huai'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uai'an 223005,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ubject endows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Chine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mor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external languag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 internal ability of thinking with language should be exercised and develope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tained i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find, analyze and solve them; the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rom the level of writing and literature; the recogni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concern and particip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further defined, and the moral quality should be const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ubject;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Chines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簡介:张艳,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005)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8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