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改革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凯玲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倾向于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水平以及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四大主要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地理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无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无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无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等问题,并从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设置活动以及选择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改革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中最为核心与本质的内容,难以通过学习其他的学科而获得。在设计初中地理教材的时候,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就已经融入其中,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敏锐地抓住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使得地理课堂不单单局限于教师讲解教材内容,而是教师要充分地使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人地观念,将地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平台。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指的是学习者可以认识并且适应人类活动以及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规律,使用这种观念引导自身更好地认识、适应自然,和自然友好共处。地理环境能够为人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与客观环境,同时对于人类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要求与制约。人类活动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地理环境。所以,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间相互联系与影响。为此,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而又合理的人地观念,并有效地规范自身行为。
   (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地理观察以及测量、社会调查、地理实验活动。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因为教师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学校设备缺失,导致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处在空白地带。地理现象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以后才能够正确理解,所以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将课本知识以及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保证知识更快和更加深入的掌握。
   (三)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指的是学生对于区域的认知能力与方法,具体体现在认知区域的位置、联系、特征以及发展等综合性能力。初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对该能力的了解与掌握,通过培养学生空间表达以及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识别、分析与阅读地理图形,具备地理空间认知、辨别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信息应用能力。
   (四)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指的是对地理现象的全面、动态化的认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地理学所具备的综合特征,除了注重地理要素的联系、规律以外,还要注重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有效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联系推理能力以及综合思考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當前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占据主要地位,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依然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活动,课堂上教师成为唯一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技能无法得到提升,难以产生人地协调的正确理念。
   (二)忽视理论实践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通常是死记硬背一些理论性知识,采用这种方式加深记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与知识迁徙能力亟待提升。地理学科是一门知识复杂、综合的学科,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社会与自然现象,学生在学习各种地理知识以后,并没有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用于实践生活当中,也无法分析不同区域的特殊现象,因此地理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忽视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的融合,很难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中考当中地理成绩所占的分值较低,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关注度不高,没有拿出太多的时间用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初中地理教师通常为了能够快速而又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会将课堂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点的教学中,不注重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以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改革实践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因为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以及讲课节奏快的实际问题,教师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学生灌输尽量多的知识。这种过分关注与教学容量大,以及讲课速度快的课堂模式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初中地理课堂应该有效地控制地理教学内容,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消化、探索空间,从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科特点为依托,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立课堂教学任务,保证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吻合,使其充分转变为具体化,对教学内容有指导价值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真实情境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的地理环境,地理学的目标是按照地理环境为人类选择最佳的活动。所以,地理学不仅依存于现实,同时也服务于现实。创设出更加满足社会实际以及现实世界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这些情境直观地掌握地理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此外,教学情境与现实世界相符,有利于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使用地理理论,用地理知识探究实际的地理环境,有效地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而言之,真实的地理情境有助于提升地理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种地理情境当中,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情境便是个人的生活情境,然后是学校、地区与社会生活,最遥远的是抽象的学科情境。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中,注重创设出与学生实践生活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记忆、理解并且熟练地使用地理理论,有效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成就感与积极性。例如,教师为学生创设图文情境,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区域的理解以及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迁徙能力。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渗透人地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设置学习活动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转变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动眼能力,指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内化,在地理知识获取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情感以及习惯。例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使用辩论赛的形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人地协调理念。
   (四)选择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指的是在地理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案例材料,并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自主探究的形式探索问题的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更加富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学生独立探究两种形式。独立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则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分工合作能力以及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将问题作为根本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问题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要设定课程教学任务与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获得最终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常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37.
   [2]吴鹏.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以“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16):91-92.
   [3]黄鹤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8(49):142.
   [4]谢红.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途径之一: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导学,2017(14):1.
   [5]邱荣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建构“生活中的地理”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1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0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