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汪顺明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此时,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信息化的使用让人们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性,同时也促进了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应用
一、微课的概念
所谓微课,就是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视频记录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这种方式能够将教师教学的全过程都记录下来。微课的特点就是主题突出,内容鲜明,一节视频课程只持续十分钟左右,虽然短暂但完整地记录了教师强调的知识重点,凸显了微课的实用性,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教学中。
二、利用微课教学的优点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它是以视频为承载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将教学重点、难点涵盖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于教师单纯的教授课堂,绘声绘色的教学视频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学校中,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程,所以无法保证在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集中注意力,而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但涵盖了所有的重点难点,学生只要在微课中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就可以基本掌握这节课程。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集中注意力,且时间不会太长,能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有利于重复学习
就拿初中化学举例子,学生要记住很多现象,不仅如此,还要明白基本原理才能完成记忆,而课堂时间有限,当课容量太大,老师必须进行取舍时,实验过程就成了牺牲品,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就变得非常抽象,严重影响了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但是微课则不同,这些以往必须在课堂上教授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放在课后重复学习,当实验步骤搞不懂时,微课视频可重复学习,加深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微课在化学课堂之中的应用分析
(一)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
微课在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科内容相对简单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但化学这一学科是个例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难度较大,但是微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α粒子轰击金箔”这一实验,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展示这一复杂實验过程,但是却可以把粒子对金原子的影响展示出来,也可以展示经典的卢瑟福实验,教师可以在视频展示的同时进行知识讲解。这部分化学知识不太容易理解,倘若仅仅是短暂的课堂,学生难以掌握这一化学实验原理,但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将实验视频与知识讲解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可进行反复观看学习,从而慢慢理解消化实验内容,掌握化学原理。
(二)将微课运用到多个教学环节中
与其他新型授课形式不同,微课的优势非常突出,可以被灵活地运用于多个教学环节中,在课前导入阶段,微课的使用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通过微课将生活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在无形中学生就对新的化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化学公式与化学原理的记忆至关重要,而这部分内容的难度也相对较高,所以教师在微课中将化学重点、难点讲解出来,有效地分化了化学教学内容。在后期的复习中,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使复习思路清晰化,让微课在化学复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微课可以运用到多个化学教学活动中。
(三)其他应用方式分析
将微课运用到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的灵活性显露无遗,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自主安排,并将化学课堂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从而使教师做出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微课视频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制作,通过微课分别展示金属镁Mg、铝Al、铁Fe、铜Cu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比活泼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异同,从而抛开置换反应的表象看实质,来对比金属的活泼型。将微课运用到发展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探究能力,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了将微课运用到化学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入了多个学科的课堂中,微课的运用有效地缩短了课程的讲解时间,让重点难点突出,让授课时间不再清晰,因为视频可以被记录,学生拿到微课视频后,可以在课下反复学习,弥补化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实验课程必不可少,但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许多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中被舍弃,微课的出现弥补了实验课程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化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翠华,李晨昭.基于文献的微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05-110.
[2]姚亮发,张明月,杨毅明.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原子的构成”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3):64-66,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