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到高职学生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通过确立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规划在线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在线课程学习资源等步骤来进行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建设。实践表明,在线课程的实施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给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能认真对待选修课,现代教育技术的更迭促进了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
   关键词:高职;地方文化;在线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2-0037-04
  一、引言
   自MOOC平台问世以来,引发了政府、媒体、教育界的诸多关注及热议。MOOC也激起了在线教育“井喷”式的发展,但MOOC在教育方面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在线教育,而将在整体上对现有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和革命性的影响。[1] 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存在着投入和关注不够、经验和总结不足等弊端。事实上,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方文化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因此,笔者意图对该类课程的在线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我院为例,《浙江文化》课程自2009年在学校开设为公共选修课以来,一直颇受学生欢迎。十年来,基本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选修该课程。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浙江文化》课程教学采用了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混合的方式。目前,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到我院高职学生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在线课程的实施激发了选修该课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能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全面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二、在线课程平台对高职地方文化课程的支撑作用
  1.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地方文化课程的需求
   《浙江文化》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于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进行课程辅助教学(见图1),目前已经自主开发了微课视频44个、视频总时长268分钟、拓展资料70个、非视频课件13个以及相关题库等。
   人文素质和理工科课程由于性质、内容以及目的的差异,导致在使用在线课程教学中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模式。地方文化课程有别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学习”,属于“事实概念性知识的学习” ,其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有着自己的特色。[2]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放置在平台上,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信息化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在大学里,选修课由于面向全校学生,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达到上百人,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课程往往承载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有些学生希望和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交流,诸如在大学期间读哪些书、如何正确评价历史名人等问题。并且,选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院系,学生之间也有互相交流、互相联系的需求。在线课程平台上有论坛,可以发帖、跟帖、回帖。教师可以发布公告,解答学生的提问。因此,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質的提高
   地方文化属于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传统的考评往往采用期末开卷考的方式,而由于手机的普及导致学生要通过考试变得非常简单。虽然有些要求严格的教师每次进行课堂点名,通过到课率来评判成绩,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地听讲和思考。因此,选修课的期末评价往往存在着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的情形。在线课程平台上要求完整地观看视频、写作业、发帖子以及进行测验和考试,这些都成了硬性的考核指标,该评价方式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不仅仅是来“混学分”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建设步骤
  1.确立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
   《浙江文化》课程共32课时,2学分。该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浙江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等浙江文化的精髓及特点;能力目标是掌握浙江文化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浙江的思想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并根据浙江文化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锤炼学生的文化个性与人格。
   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浙江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达到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加课程学习的魅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线上和线下联动机制,在考核与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线上和线下各占比期末成绩的50%。
  2.规划在线课程教学环节
   《浙江文化》网络在线课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课程信息、班级管理、课程资料、教学计划、练习考试、统计分析、笔记、讨论区、公告等。这些模块均有其相应的内容和功能,详见表1。
   3.设计在线课程学习资源
   在学习内容上,由于地方文化内容丰富,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详细了解浙江文化的特色,《浙江文化》课程共分为13章39节 ,共39个知识点。有些章节增添了拓展资料的微课视频。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课程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布置了作业,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地方文化课程中涉及到很多基本的常识和历史典故,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整地看视频、课件、拓展资料并做笔记,基本上所有的作业答案都能在视频和课件资料中找到。部分章节设定内容如表2所示。   四、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课程的实践
  1.选择课程上线平台
   《浙江文化》课程作为学院第八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2015年开始在本校在线开放课程中心平台上运行,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PPT资料、课程作业等,该平台搭载在超星泛雅平台基础上。
   从2016年开始,在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所组建和负责的教学团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微课内容和视频时长,扩充了课程的题库,增加了测验和考试环节,引进了快捷方便师生互动的讨论区,并将课程设置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运行(网址为http://zjedu.moocollege.com),并于2018年被立项为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依托该平台,教师进行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监控,并通过讨论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进行地方文化课程的学习。
  2.组织在线教学活动
   从目前来看,很多在线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一般学生采用课前自主安排时间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诸如微课视频、拓展资料、在线作业等。课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并进行答疑和解析。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然而作为一门选修课,由于面向全校范围,教师很难监管学生,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并不现实;作为一门通识课,在内容方面难度系数并不高,地方文化课程的内容重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做作业和测验只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在课中教师并不着重于答疑和解析,而应该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去贯通古今中外,让学生体会到地方文化课程的魅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在《浙江文化》课程在线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及拓展资料并逐章做作业,再做测验以及考试,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也便于实际操作。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通识选修课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基础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选修课教师很难去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人数超过百人,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小组评比等在小班教学中能提升教学效果的实践活动很难做到顺利实施。如何真正发挥好通识选修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不再出现“选课时热闹抢课,抢到课不去上课”的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3]在线教育及其考核评价方式恰恰能缓解这种矛盾。
   《浙江文化》课程的考核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和线下各占一半的比例。线上成绩的评定包括观看视频、作业、测试、考试、笔记、讨论发帖等内容,其中观看视频占40%,测试占15%,考试占20%,作业占15%,笔记占5%,讨论发帖占5%。线下成绩的评定包括上课考勤、家乡文化展示演讲及期末考核等。
  五、高职地方文化通识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效果
  1.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给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社会之间界限分明,学生难以从本校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2015年4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也正是因为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众多的课程得以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共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资源的开放式共享,使得稀缺的优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相关学习者所用[4]。
   《浙江文化》课程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已经运行了四个学期,共有数百人学习了该课程,并且实现了和外校的资源共享,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和效果。本课程还专门设置了公共班级,适合那些对地方文化课程有兴趣但又没有学分需求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学习。
  2.混合式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认为选修课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选修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过程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的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5]开发优质的在线通识教育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诸如观看视频、做笔记、发帖、做作业、做测验等来获得自己的成绩,其过程比单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更容易让其获得满足感。
   《浙江文化》课程并不是纯粹采用线上教学,因为地方文化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要不断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讲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浙江的商业文化”一章中,不仅要讲授第一代“草根浙商”的代表人物,还要与当今社会新一代浙商代表人物的事迹结合起来讲。有研究者指出,传统课程教学不能忽视在线课程带来的挑战,在线课程也不可能将传统课堂取而代之,两者之间是有效互补的关系[6]。
  3.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能认真对待选修课
   在高校,大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态度不够认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事实上,选修课的课时和学分与专业课和基础课不相上下。以《浙江文化》课程为例,课时32学时,学分为2分,而人文必修课像《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均是32学时和2学分。然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程度完全不同。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是评价考核方式亟需改革。因为网络课程中线上的成绩是平台自动计分,避免了选修课教师因为不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出现分数上的偏差,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做到期末评价上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也能够督促一些单纯想混学分而不想学习的学生认真地学完整门课程。
  4.现代教育技术的更迭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
   在中国传统观念“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不例外。然而,在网络普及的时代,仅仅凭借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就想引起学生的崇拜显然不现实。尤其是这几年MOOC的大规模使用引发了全球教育的重大变革,也影响着中国的大学教育。“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教育从融合阶段向创新阶段发展的拐点[7],未来的高校教育会越来越注重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師必须改变多年来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学众家之长补自身短板,与时俱进地提升信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和科研成就,谋求教科研的成效最优化。[8]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张羽,叶赋桂,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
  [2]金慧.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92.
  [3]乔娟.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
  ——以甘肃政法学院为调研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04-105.
  [4]严三九,钟睿.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76-178.
  [5]鲁钊阳.高校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2(6):72-74.
  [6]谌博伦.高校在线课程教与学的变革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8):72-73.
  [7]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5):5-12+27.
  [8]杨琰,胡中锋.“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17-122.
  (编辑:李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