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专业推广“诊所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注重实践的“纠错教育”,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为核心目标的新闻课程“诊所教育”,在全面深入借鉴、推广“诊所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培养学生通过总结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强化自我调整、自我警诫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课程“诊所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应用化办学 培养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与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系统探索及借鉴国外应用化特色办学经验,特别是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诊所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据初步统计,近十年仅收入中国知网与“诊所教育”有关的论文达400多篇。虽然论文数量巨大,成果表面繁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研究方向同质化相当严重,近98%的论文都是谈“诊所教育”的,“一窝蜂”地扎堆研究痕迹过于明显。第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高度重复。
因此,笔者在分析新闻传播类专业推广“诊所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和经验,探索了一条密切结合新闻实践的、更加“接地气”的路子,以期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推广“诊所教育”提供帮助。
“诊所教育”模式
“诊所教育”是指高等院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设纯业界背景或准业界背景的实践环境,采用各种交互式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诊所教育”的源头是临床医学专业,是西医总结医疗经验,培养学徒,传承学科的一种应用性、实证性培养方式。之所以命名为“诊所”,是因为诊所是医生的工作场所,来诊所的患者有的是多发病、常见病,有的是疑难杂症,医生要想游刃有余地把患者完全应付下来,清楚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治疗措施对症,疗效显著,没有两把刷子是拿不下来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治疗过程中,主治医生平时的医案积累特别是临床经验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临床经验的获得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量的经验都是传承人与被传承人之间的口耳相传,且往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明显特征,必须是在特定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结合具体病例进行的。在这种情境下,一种重在临床知识与传承经验的“诊所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诊所教育”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取得了成功,也带动了相关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的模仿与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学生在办公地点接待当事人,像律师一样办理案件,又像医生一样给当事人开出解决法律问题的‘处方’。”[1]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975年底,美国有127个法学院开设了346门法律诊所课程。[2]上世纪90年代,“诊所教育”开始引入中国,特别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各大法律院系逐渐推广,目前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法律院系,有无诊所已经成为衡量法律院系办学实力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诊所教育”的特点
从医学性质的诊所本源到法律性质的诊所跟进,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但作为一种培养模式,“诊所教育”骨子里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或者说是核心元素却被保持了下来,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生俱来的实践性。注重实践环节是“诊所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其实是对一度过分抽象理论化的学科教育的一种拨乱反正。“诊所教育”的存在时刻提醒人们: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尺不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课程,背了多少公式、定理,而在于其能否游刃有余地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对症治疗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帮助一个对法律一窍不通的社会底层人士打赢了一场官司等。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培养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花架子”“绣花枕头”要重要得多。
2.刻意追求的公益性。由于医疗机构特有的“救死扶伤”的性质,注定了医学“诊所教育”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公益性的“胎记”,延续到法律诊所时公益性色彩依然存在。将这种模式大量引入中国,很多学校干脆玩起了中国式“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花样,对内统一叫法律诊所,对外就叫法律援助服务中心,专门以扶危济困、免费帮助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群体打赢官司为抓手及工作重点,公益性特色更是从“胎记”演进成了炫目的“酒窝”。
3.技能培养与职业责任感养成并重。“诊所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合格的“匠人”,不是单纯地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而是要教会学生成为一个“完全称职”的专业工作者(医师、法官或律师)。为了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养成,医学诊所把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视为第一位,而许多法律诊所开设了相关课程,并聘请职业法律人现身说法,感染和提升学生公平公正的法律意识和认知水平。
新闻传播教育同“诊所教育”的渊源
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同“诊所教育”几乎是不谋而合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西方新闻学专业的产生就是实践教学的产物。在20世纪前,西方国家培养新闻学人才(当时为报业人才,主要是报刊社的记者、编辑)基本采用的是报馆内部培训班的培养模式。因此,很多国家在大学没有设置新闻专业,新闻传播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崭露头角的时间不是很久远,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独创了以实践为主导,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著名的“密苏里方法”,成功地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意的新闻学院之一,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大多数国家的新闻教育。
在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全世界新闻教育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往“术科”而非“学科”发展的路子。中国新闻教育界曾长期风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植入新闻传播学人骨子里的、深深的学术自卑感,却“歪打正着”地揭示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真谛”。尽管有来自学科内外的不同意见,新闻传播教育学科始终践行着“重术轻学”的理念,这在各高校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中均有体现。任何新闻院系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往往都是号称新闻教育“六大必杀技”的“采(采访)写(写作)编(编辑,包括电脑图文编辑、电视非线性编辑等)评(评论)摄(摄影、摄像)播(播音、节目主持)”之类的业务技术课程,即使一些所谓的新闻传播理论课程也不同程度地夹杂着“术”的内容。因此,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偏实践、偏技术、偏应用的“术科”类教育,即业务类教育。这种特点使得新闻传播教育自然地就同“诊所教育”有非常强的亲和性,也就决定了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开展“诊所教育” 的可行性很强。
新闻传播教育实施“诊所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闻传播教育中推行“诊所教育”,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敢于试错,放手让学生去搏去闯,不要害怕他们走弯路犯错误;二是要精心纠错,有错误不可怕,纠正了错误长了记性,不再重蹈覆辙就非常可喜。试错和纠错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只要抓住、抓实了这个“牛鼻子”,“诊所教育”就一定能够闯出自己的路子来。2002年,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学团队曾尝试推行“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工程,其重点就是如何在学校教学投入不足、实验手段及项目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校园媒体,将校园媒体作为课程的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建立有效的纠错和反馈机制,让学生吸取经验并总结教训,带着经验和教训进入下一次实践……在不断调整、警诫、自我修正的实践过程中“学会游泳”。
结 语
“诊所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在法律等学科的应用中取得了极大的成效。“诊所教育”与生俱来的实践性与新闻传播类专业强调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谋而合,刻意追求的公益性与新闻传播活动注重社會效益的理念相同,技能培养与职业责任感养成并重的“工匠精神”更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玉霞、任凡:《浅析高校诊所法律教育的两项基本资源之保障》,《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2]何新容:《美国诊所法律教育及其借鉴》,《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4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