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思政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是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课程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传播的主阵地,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历史与现状来看,它需要始终秉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研究宗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现实需求,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持续、长效和健康发展。由李雪萍编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16年11月1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一书系统归纳并总结了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整合了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策略和方法,開拓了现代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视野,充分强调了思政教育教学在资源运用、教学创新、案例设计等方面的探索与变革,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完善和实践策略变革中发挥着较强的启发作用。
  该书共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探索”,突出了高校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开展的创新,以史为鉴,在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政教育课程的演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思政教育的探索方向与探索主题;第二部分是“建构”,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总结下,编者有力推动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思政理论课程的价值观内容、学生主体模式、师生新型关系等,建构并健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体系:第三部分是“拓展”,编者从人文传统教育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改革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综合该书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分析阐释、探索和创新应当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研究应当打破传统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积极吸纳新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让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更加贴近现实,深入响应大学生现在的生活方式、思维发展方式和实践应用方式,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效性。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是长期历史探索与发展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经典性,是指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核心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理论接受情况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想在思政教育理论体系的传播教育中得到较好的效果,高校需要根据现实语境的变化,打破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思路,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全方位推进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深入现代生活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需要重新审视教学中“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在大学生群体中获得更加显著的教育反响。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是长期以来秉持的教学理念,但是囿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单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鉴于此,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应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挖掘和整合优质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增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而让“教”与“学”的多边互动激发学生在思政理论课程学习中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创新研究与教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跨学科交融的开放语境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研究需要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下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技术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结合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现实需要,让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更加丰富、生动和有效。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高校管理工作的联动是现代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体系中的一大创新点,是高校及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一大创新板块。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研究不必局限于思政教育的学科专业之内,而是可以广泛地吸收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优化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技术体系和实践经验体系,让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研究更趋于多元一体,切实贴合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需求。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过程中,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创新思考与探索,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创新需要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实事求是地推进课程设计各个环节的优化与改革,包括教学观念的变迁、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跨学科的交融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继而从各个方面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研究与教学的有效性,让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水准得到较大的提升。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边疆地区跨界民族民俗文化创新转化研究”(19XMZ2037)]
  (谢娟,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