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中药学专业为代表的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先后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已在“共建共享”“教育公平化”等方面初显成效,但在促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尚有待深入研究。文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六步教学法,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构建了“三段六步四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以高职《药理学》课程为例开展研究,促进了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为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4-0068-04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动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深度发展,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形成了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正式啟动,截至到2019年,已有20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除中央财政立项项目外,还有国家级资源库备选库、省级、校级资源库,各级资源库的建设积极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1.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持的“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和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主持的“中药学”为代表性的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先后于2015年和2019年被确立为国家级资源库。
   申报初期,两个资源库在专业、课程、素材等不同层面做了整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设计稳步推进、建设实施。就课程层面而言,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共包含26门标准化课程,既有推拿手法、经络与腧穴、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等专业核心课,也纳入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覆盖面较广。中药学专业资源库由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化学技术、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中药药理、中药储存与养护、医药市场营销等标准化课程组成。两个资源库几乎涵盖了中医药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当前资源库的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在“共建共享”“教育公平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将最近两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相关内容在平台上展示,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新局面。
   2.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中医药资源库的建设仅仅是第一步,应用是第二步,这两步都很重要,均为提高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前,国家、省级、校级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形成较大规模,资源覆盖面广泛,如何让建好的每一个资源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对象为学生、教师、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其中学生和教师用户是主体。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能借助相关平台,如智慧职教平台及云课堂App组织开展教学,以混合式教学的形式最为广泛,师生参与面较广。但针对资源库如何融合课堂教学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研究。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选定篇名,设定检测词“资源库”分别和“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组合,时间设定从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检索结果分别仅有38条和18条文献。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库的广泛推广应用,也成为资源库应用机制不健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研究者建议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融入互动教学的有效机制,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效益[1]。
  3.基于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良好的教学模式与资源库建设可相互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设和应用,促进某一专业的教学改革,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面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教学支持服务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少[2]。缺乏配套的、相对固定的课程模式支撑,会使应用资源库开展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也不利于新教师使用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不能有效发挥资源库在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反过来,好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资源库的良性发展[3]。教师、学生在应用新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后,取得了较传统模式更为优越的成就感,应用过程中如果发现素材质量有瑕疵,则会主动对资源进行升级改进,并可能开发出新的资源库或个性化课程。
   基于资源库搭建课程并融合课堂开展的互动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当下最常见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几年来有关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经中国知网检索,设定篇名检索词为“翻转课堂”,2012年以前均为几篇、十几篇,2013(131篇)、2014(819篇)、2015(2687篇)逐年大幅度增长,2016、2017、2018均为5000篇左右。资源库、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等众多网络信息化资源建成之后,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翻转课堂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    近年来,一些云课堂App的研发为翻转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智慧职教云课堂2.0,将一次课程设计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模块,除可将资源库中的资源引入云课堂供学生学习外,课前还可发布课前要求、测验、投票等,课中有签到、提问、讨论、作业、考试、头脑风暴、投票、问卷调查等形式,课后有学生评价、学生总结等模块,教师灵活使用这些模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尽管基于云课堂设计的各模块比较完善,但如何有效地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以《药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创新“三段六步四结合”混合教学模式
   课程組前期参与了国家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药理学》及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中药药理》的建设,在应用资源库授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六步四结合”混合教学模式。基于该模式,课程组在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六步教学法由魏书生创立,主张少讲多读,基本内容为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日结,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六步教学法,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课题组提出“三段六步四结合”混合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体验的理念。
   2.基本内容
   按照“三段六步四结合”模式,课题组把《药理学》课程授课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分为温故、知新、反馈、协作、日结、拓展六步,四结合是指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结合、动态监测与动态反馈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教学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见图1)。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新模式将低层次思维放置于课前,将高层次思维置于课中、课后阶段。
   课前阶段有温故、知新两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教学单元,基于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及知识点,教师将前续课程内容(温故)和新内容(知新)置于课前,如课前导学、音视频资源、在线测试、发布讨论主题、发布公告或布置课前任务等;学生根据导学、课前任务、学法指导自主进行在线学习,观看视频、动画,完成各项任务和测试,并通过线上学习发现问题、主动探索。
   课中阶段有反馈、协作两步,教师反馈学生线上学习效果,针对各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与点评,对课前提出的质疑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讨论,可以采用投票、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互动,利用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学生作品展示等手段师生共同研讨问题、释疑解惑。
   课后阶段有日结、拓展两步,教师布置课后安排、提出拓展问题、查看学生表现、设置课后作业、总结教学心得、评价教学效果等。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拓展问题、自我总结、学生评价等,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问题。
   “四结合”既体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结合要求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授课,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能力;动态监测与动态反馈结合,要求教师将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供个性化指导,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结合,将前期调研的药学类从业人员岗位所需药理学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使教有成效、学有所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如在课程中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自行设计、导演、制作资源并提供场所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新模式下,“三段六步”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完成一个周期后,应及时反馈信息,优化下一轮实施方案。
   3.实现手段及策略
   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是本教学模式得以流畅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可设置有趣的话题、典型案例、合理的任务以提高信息化混合教学效果。对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设定激励措施,可使新模式的运行更加顺畅。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从教师、学生、企业三个层面进行,赋予相应分值。
   (1)教师方面占30%,分别从线上和线下生态营造、教学策略、技术手段等方面评价。线上和课堂生态营造是评价教师是否很好地为学生搭建网络课程,是否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引导者,是否与学生有效互动,并制定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等;教学策略主要评价教师是否能通过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技术手段主要评价技术是否先进,能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提供个性化指导。
   (2)学生方面占50%,分别从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方面评价。学习方式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多样化学习,是否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水平主要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线上学习、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否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等;学习效果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很好地完成了线上线下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否有任务达成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等。
   (3)企业评价方面占20%,以医院药学部对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为例,从企业角度评价药学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知识认可度以及行为态度等。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通常会在本门课程结束时进行。
  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了网络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推进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弥补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变革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发挥好“助学者”“引导者”的角色,提高自身信息化职教水平,促进其职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职教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三、展望与思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项目越来越多,尽管当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内容、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4]。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进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快教学信息化、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等[5]。
  在当前信息化大背景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快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推动资源库课程资源的更新,促进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三段六步四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期望带动中医药资源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健全中医药资源库的应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步伐不可阻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代表性工程,其在促进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越走越快。信息化时代的授课对象不再只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学校、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勵教师开展基于资源库应用的教学模式研究,助力大规模使用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学及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师除具备信息化教学手段外,还应精通与本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前续课程、后续课程知识点,精通与就业岗位相关的技能点,使本课程知识点的拓展阶段延伸到就业岗位。
   总之,建设好、应用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是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加快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的教学模式研究,提高中医药职教资源库的应用质量,以用促建、以建促用,能够真正展现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魅力,为整体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艾雨兵,张世波,汪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融入互动教学:障碍及其突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7):44-47.
  [2]艾雨兵,周立峰,况炜,等.面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5):57-61.
  [3]蔡永坤.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跨越式发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172-173.
  [4]韩策,蒋春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分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9(3):65-70.
  [5]林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5-7.
  (编辑:李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5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