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招永容
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研究,侧重在教学理论的整体策略研究以及针对高中教学的案例研究。相对而言,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况,从案例实施角度研究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整体的教育培养计划,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同样需要落实核心教育的理念。
一、设计有现实探究意义的情境问题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在《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用《宣传画前排队领救济》与《农场主销毁牛奶》两张旧照片,指出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现状,让学生从等待救济人群的角度出发,思考怎样获得企业资本家销毁的产品的方案。
由于两张照片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感,初中学生都能比较快速地融入历史情境中去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想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由此激活了思维的火花。例如学生想到了跑到销毁物资现场去抢,和资本家搞好关系让他捐赠,叫资本家以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出售,让政府出资购买企业产品,以救济的方式发放给民众等等。每一个方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能否实施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在讨论中发现去抢是违法的,而且资本家也不愿意让销毁的物資落入救济民众之手,因为会影响市场销售。免费捐赠无利可图,难以持久。自由买卖,一方面民众购买能力比较低,另一方面资本家由于产品的市场售价低于成本价而不愿意卖,为什么一个卖不出,一个买不到,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市场调节为何失灵,由此引入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让政府出资购买企业产品,以救济的方式发放给民众似乎可行,但当时的政府有没有这么多钱,怎样运作救济又需要继续研讨,由此引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由以上案例分析可见,以两张旧照片让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围绕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案进行发散地不断深入地探究思考,既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进一步延伸课堂。例如在课堂小结时继续研讨单一的市场调节与单一的宏观调控调节能否解决供求矛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资源配置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关注与思考。
在案例设计中笔者有两个重要的做法,其一,问题情境化。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果课堂学习的问题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那他就会没有现实感。没有现实感,就不会有动力去积极思考。课堂中那两张来自历史现实生活的,有反差效果的图片,引发了学生思维冲突,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而且这种学习热情又进一步转移到对现在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问题情境化是能积极带动学生学习的。其二,问题具有开放探究意义。学生课堂的探究老师提供的是一些场景,一些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都是交给学生们自主讨论交流的。封闭性的问题,答案都是相对固定的,学生没有探究的热情,就更谈不上课堂动态生成。
学习历史,不是去记忆背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料为基础,建构自我对历史辩证的、客观的解释,从而能更好地为现实生活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味着教师的职责不是去判断学生观点的正误,而是去倾听学生如何基于历史事实,合理地去阐释自己的观点与认识,通过相互交流,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设计开放的有现实意义的情境问题能让学生更自觉地、更主动地去探索,这样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对历史事件的解释。
二、运用历史人物的知情意行细节渗透家国情怀的达成
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与个体生命自身的完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本就是历史课的价值追求。杰出的历史人物总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品质去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品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历史人物的知情意行细节去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罗斯福坐轮椅的图片以及漫画《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来描述罗斯福身残志坚,自信与乐观的性格特点,这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做一个初步介绍。
接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笔者节选了罗斯福1933年第一次就职演说的演讲稿部分内容,如“允许我申明自己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展的广泛行政权力,就如同确实遭受外敌人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对于给予我的信任,我将以顺应时代的勇气和忠诚作为回报。我决不辜负众望。”等,来展示罗斯福临危受命、勇于承担的决心与勇气。
此外还引用1933年第一次炉边谈话内容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来描述他亲切健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介绍经济运作方式的个人言语风格。
在讲解救济措施时,引用1935年罗斯福在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照顾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来呈现他富有同情心,关心民众的人物形象。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解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举止言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等来熏陶学生的性情。历史教学要有人文情怀,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生活境界、精神追求以及人格魅力,以此来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完成自我。
三、从多元视角去挖掘丰富的素材提高史料实证的意识
在课例中,对新政的影响,笔者引用了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 新政缓和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到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矛盾。新政还打击了美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P91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施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政权的力量干预运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放了较大的空间。
——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P91
材料三:日益增长的公共债务、政府宣布的反商业声明、较重的企业税和所得税,以及向劳工做出的许多让步,无疑把商业投资吓跑了……有人声称,工资上升太快,增加了生产的费用,因而不利于商业的扩张。……彻底的恢复、失业的消除、国家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和(扩大),只是由于之后的庞大的战争开支才得以解决。 ……新政建立了庞大的管理官僚机构,费钱而又累赘,对老百姓的自由和自力更生是一种威胁。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P677-678
考虑到初中同学的实际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是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政的历史影响、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去思考,然后以此引入历史学习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要从历史视角、发展视角以及多元视角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时才引入材料三的解读,材料三的信息解读以教师的诠释为主,希望以此达到开阔初中学生视野,学会全面考虑历史事件。
以上三段材料展示的是两个不同学者对罗斯福新政影响的不同看法。学生为了思考自己的结论,也必然会对历史结论进行溯源,溯源就回到史料实证的角度了。从课程内容看,也就需要继续深入评估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具体内容。从教材呈现的结论结果看,结论侧重在新政影响的正面评价,对新政的负面影响未有提及。即使是在初中,依然可以适当呈现部分负面评价的观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出框架,打开视野、学会从多元视角全面考察分析问题。
“史料实证”就是要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在课例中,为了验证不同的结论观点,就需要回到相关的史实内容,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就是学生建构历史事件自我解释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以初中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够,不敢呈现不同观点的做法,实际是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偏差。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改革具体内容就是历史史实,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层面去解读时,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见,初中历史的课堂同样也需要多元视角,这样做才能更好理解“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