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是小学生众多科目中极为重要的学科,文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然而,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教学尚未成熟,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些许不足和缺陷,为了让小学语文经典诵读长远发展,我们建议,学生要在诵读经典中感悟、品味、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堂教学
近年来,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随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工作的进行,国学经典逐渐盛行起来。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是小学语文经典诵读适应时代的首要前提。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时下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时间有限。一方面,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时间有限,小学科目也较多,导致在经典诵读方面的教学力度大大减弱,教学时间存在长短不定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文化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时间上具有不主动性,绝大多数地区的上课时间都是取决于老师,这样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大多时间都耗费在了玩耍上,因此也导致经典文化的学习时间减少。
(二)用于教学的经典作品参差不齐。国学经典的数目繁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经典的选取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一些经典文章晦涩难懂,小学生背诵理解都十分困难,这样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会有一定的影响。对历代散文的忽视是选择偏差的一个表现,一些具有巨大价值的散文在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中很少出现。另一个表现则是放大了启蒙类经典的影响,过度重视这些低难度、较直白的经典文章,只看到了它们在小学生识字方面的优势,却忽视了它们在价值方面的局限性,这并不利于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
(三)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偏差认识。在信息化时代下,部分教师过度重视小学生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背诵的数量,却忽视了他们对经典文化质量的掌握,只是片面地认为让学生更多地记忆一些古诗文章就是对经典的学习,却不知道经典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利用小学生良好的记忆来让他们更多地记忆有价值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还有一些老师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往往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来教学,从而占用了经典文章的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经典内容。
(四)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稀缺。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发掘和运用,然而放眼当下现状,教学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往往受到一些束缚和制约,这样严重影响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理解和接受。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经典教学时间制度化。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典教学也是如此。一个固定的时间安排会让学生更加注重经典教学,只有把教学时间制度化,才能保证教学时间不被占用或者取消,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养成定时学习的好习惯。在时间的选择上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的氛围,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合理选择经典教学作品。作为教学范例,经典作品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要多方面考虑,以学生需求为主,结合教学要求和难度进行科学选择。教学经典作品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进行选择。其次,不能脱离教学原本的目的,要根据教学方式和内容对经典作品进行择优选用。最后,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选择,充分体会小学生这个年齡的心理特点,以此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三)提升教师对经典文化的认知。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对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开展前,一定要对教师做专业的培训。面对浩如星海的文化经典,教师肯定不能面面俱到了解和学习,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才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对经典文化不感兴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个人素質和文化积累,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要能充分理解所讲文章的背景,课外的延伸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寻好的教学方法。首先,要陪伴学生共同学习,互相探索才能一起进步。其次,老师要多组织些教学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办一些活动如童真童趣,感受亲情等有内涵的主题活动。最后,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经典诵读的学习中,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实在的学习动力。
全文对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做了研究。发现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教学时间有限、所选教学作品有偏差、教师的认知不全面、经典教学方法稀缺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教学时间制度化、科学选择经典、提升教师认知、发掘新式教学方法等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