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唱、奏、动、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音乐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实践艺术形式,实践活动贯穿于音乐的始终,作曲家以个人创作的作品构成音乐的蓝图,演唱者将蓝图直观的呈现以进行音乐表演。小学阶段音乐教育要打上艺术教育的烙印,就要引导学生们在听、唱、奏、动、创的实践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升个人艺术综合素养。本文的研究也正是从上述几个部分着手,提出几点小学音乐老师培养学生们音乐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艺术素养;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种由旋律、节奏、声音组合形成的艺术,能够抒发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对学生们智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多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加大了小学对音乐这门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在听、唱、奏、动、创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们综合素养的提升夯实基础。
一、听是小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基础
听即聆听,这是音乐素养培养的基础,也是一门艺术,是最简单、基本的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小学生们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专心听,也要在他人的演唱中专心听,以正确的听的方式提升演奏水平,引导小学生们形成随时听、认真听的良好习惯。音乐老师要创设与音乐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与氛围,给予学生们美的体验同时给予学生们认真聆听的环境,在音乐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领略自然音符的美妙,感受悠扬婉转的旋律,体验丰富的音乐美。学生们在聆听中真正进入到角色当中,有感情的听,形成内心听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升学生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音乐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小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学生们在聆听的过程中,音乐老师启发学生们的想象与联想,在联觉中创造意境与美感,激发学生们聆听每一音乐作品的跌宕起伏和高潮铺垫,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于心。
二、唱、奏、动是小学生音乐素养培養的实践环节
唱、奏、动是小学生们音乐素养提升的重要实践环节,让学生们亲身实践和感受歌唱、演奏和活动的内容,是音乐课程的丰富表现。
唱和奏是指唱歌和奏乐,即将“歌”和“乐”中的节奏、快慢、音高、音色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发出有美感的音声。首先,唱和奏是最关键的练习形式,音乐老师要传授正确的发声方式和乐器演奏技巧,找到学生们适合的音域和唱法,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唱、练习奏,实现持续性的进步与提升。其次,唱和奏要有感情的进行,将喜怒哀乐寄托于唱和奏之中,实现声情并茂的诠释,达到感情充沛的演绎。音乐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小学低年级要自然的进行演唱,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要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在循序渐进的合理目标中,学生们唱和奏的水平也会稳中提升。
动是指一些音乐活动,音乐老师鼓励小学生们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不单单是对个人音乐素养的锻炼,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们全面音乐素养。例如,在班级合唱的活动中,喜爱想偶尔上门经练习与其他声部密切配合,不仅能够体验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如横向旋律
的线条之美,纵向和声的浑厚之美,更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配合之美。现阶段国内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以室内课堂教学为主,缺乏普遍性参与,但适当融入舞蹈、合唱、戏剧等丰富的艺术活动,能够让年幼的小学生们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在综合性艺术活动中提升唱的技巧,奏的能力,尤其是合理融合当地的音乐艺术资源,让民族音乐之根生根发芽。
三、创是小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创即创作,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是由大脑意识创造出来的,小学音乐老师要从小学阶段起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创造潜能。常言道,“百学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音乐教育亦是如此,百奏不如一创,创作音乐是检验个体音乐素养最好的方式,通过将所学音乐语言转化为个人的作品,以音符感受世界、表达情感,这也是世界音乐教育的趋势,注重创作,提升音乐素养。
实施传统音乐教学或民歌教学实践过程中,倘若将即兴创作部分融入到课堂当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反应力和创新力,同时还有利于音乐的传承。引导学生们即兴创作的过程中,虽然年幼的孩子们难以创作出专业的音乐作品,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音乐创作的思路与灵感,在日复一日的长期练习中,学生们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有创新性的音乐篇章。在听、唱、奏、动等多个教学环节中,都可以融入创作的部分,以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们艺术素养有明显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需要在听、唱、奏、动、创的实践中不断磨练与提升,听是基础环节,唱、奏、动是实践环节,而创则是升华的关键阶段,各个阶段都需要音乐老师正确的指引,才能逐步提升学生们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J].学周刊,2019(17):138.
[2]孙鹤.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01.
[3]杨彩霞.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文学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1(15):222-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