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与旧人教版初中教材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部编本以前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范围较广、颇受好评的一版教材,温儒敏老师在主编新教材时就指出:“要继承原来旧人教版教材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旧人教版教材。”[1]据此,本文选取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部编本教材作比较研究,在对比中突出部编本助读系统的编写特色。
一、提示类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语文教材中的提示语是一段体现编者意图的文字,通常是对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以及学习方法等的提示,旨在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材中的编者语、单元导语、预习、旁批、阅读提示等都属于提示语。
(一)编者语比较分析
编者语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向教材使用者传达其编制理念和意图而在教材目录前专门编写的一篇短文,是编者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旧人教版的编者语放在目录前,被命名为“写在前面”,采用第二人称的形式,以对话的口吻拉近与使用者的距离,并用优美的文字简要概括本册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表达了编者在新学期对学生的寄托、勉励与建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编写理念、把握学期任务和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国内其他版本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本在教材各方面的编写上都有很大进步。但是,部编本却缺失了教材中最重要的编者语部分,稍显不足,特别是部编本的编写内容、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能将这些变化在编者语中作简要介绍,会更利于一线师生正确把握教材。
(二)单元导语比较分析
单元导语是放在每个单元前面,揭示本单元教学脉络、学习内容与方法的一段文字,是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时必须重点研读的对象。总的来说,两版教材单元导语的编写形式和内容比较相似,如都采用两段式,一段指出单元主题、文章体裁,一段指出学习要求和方法。但与旧人教版相比,部编本单元导语的设计有了很大进步:
1.语言表达更优美
旧人教版在导语的编制上注重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但一些古詩文、说明文单元中,导语语言的编写仍略显枯燥。部编本尽量克服这一问题,力求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如两版教材有着相同主题且同为古诗文单元的导语,旧人教版为: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部编本为: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古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可见,部编本的单元导语在表达上更生动,在内容上更具体,在句式上更简洁,这样的导语读起来赏心悦目,更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重方法提示
与旧人教版相比,部编本单元导语在方法指导上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如同为探险主题单元,同为要求掌握“快速阅读”这一读书方法,旧人教版为: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部编本为: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显而易见,部编本不仅指出了学习要点——掌握“浏览”这一读书方法,还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不仅能帮助师生明确本单元学习重难点,还能为师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大大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3.凸显单元间的层次性、连续性
部编本单元导语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连续分布到每个单元的,教材各单元、甚至各册次的单元导语之间是联系紧密、层次清晰的,而旧人教版则缺乏这一考量。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为例,对各单元导语中的阅读方法提示作简要梳理,便可发现:本册教材一、二单元重朗读,三、四、五单元重默读,第六单元重快速阅读,整册教材在读法指导上较为系统,各单元间既有层次和梯度,又有各自的侧重点。整合这些单元阅读目标,将有效落实课标中的各学段阅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三)课文导语比较分析
课文导语是放在课文前对单元导语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文字,主要是通过对课文内容、思想主题、作者背景、学习方法等的简要提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旧人教版每篇课文前都有一段导语,没有专门命名;部编本则只在“教读”课文前编写了导语,通常为两段话,并专门命名为“预习”,突出了这两段文字在增加学生预习效果上的重要作用。
旧人教版的课文导语,语言优美,主要是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简要提示,也有对写作背景的补充,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部分导语还会提出本课学习要求,并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是,有关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的表述较为笼统,难以引导学生的文本阅读。比如,有的导语要求学生学习“朗读”“反复诵读”等,但对于究竟该如何读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方法。
部编本的“预习”,则与单元导语有着相同的编写理念——重学法指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预习提示为: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有利于较快把握文章大意。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用猜读法或暂时跳过去,留待以后再去学习、积累。其不仅要求学生“默读”,还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阅读策略,为学生明确指出了自主阅读的路径,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每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又与本单元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就阅读方法而言,每一课的“预习”都是对单元导语中所提出的阅读方法的细化和落实。可见,部编本既将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落实到了各个单元,又将各个单元的目标落实到了每一篇课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旁批”“阅读提示”分析 旧人教版中没有“旁批”和“阅读提示”,这是部编本的一大亮点。为了加大“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的区分,部编本为两大课型编制了不同的助读系统。“旁批”和“阅读提示”是自读课文中独具特色的提示类助读系统,旨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
1.“旁批”分析
“旁批”是编者专门为课文作的随文批注,通常是用一两句话对文本中好词妙句作鉴赏,或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我国一些语文教材版本中早已有旁批设计,部编本便吸收了这一助读元素并将其运用到自读课文中,但不是每篇自读课文都设有旁批,一是为了留些篇目给学生完全自主阅读,二是考虑到教材篇幅的缘故。部编本中的旁批随文设计,语言简短,主要是针对自读课文的重点、疑难点和精妙处进行点拨或提问,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
部编本旁批设计利于发挥自读课在连接教读课与课外阅读上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推进“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落实。旁批设计不仅为教师明确区分了两种课型,还指明了自读课文“如何教”的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对“略读”课文无从下手的难题,使教师在备课时有所参考,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旁批设计能帮助学生将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予以实践锻炼,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同时,部编本要求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做批注”,而旁批的编制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阅读提示”分析
阅读提示是放在课文后面提示文本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的。部编本为每篇自读课文都提供了阅读提示,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内容:其一,对文本内容、主题、结构、写法、语言等予以点拨、提示。如《安塞腰鼓》一课的阅读提示为:
安塞腰鼓素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为了展现其力量之美,文章极力铺陈,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例如写腰鼓表演临近高潮,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开华”等一连串动词,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是一篇适合朗读的文章,大声朗读几遍,自然能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生命律动。
这样的阅读提示,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防止淺阅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把握编者意图,明确主题思想,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其二,指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如《梦回繁华》一课的阅读提示为: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细读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阅读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学习要求的指出能引导学生确定自学目标,使阅读过程更具目的性,使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则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巩固在教读课上所学的方法。
其三,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导向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阅读提示: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
阅读提示通过课内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将课内与课外阅读串联起来,这些课外阅读篇目或是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或是与课文主题、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或是节选文的整本……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改善学生浅阅读、窄阅读的状况,引导学生走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阅读。
二、注释类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以选文的课下注释为主,主要是对本课生字词的注音、释义,对引文出处的说明,对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简介,对创作背景、历史事件的介绍等,是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融合起来的重要教学资源,能有效帮助学生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部编本与旧人教版在注释编写上总体相差不大,但深入分析后,还是会发现部编本注释在编排方式、内容、数量上的些许变化。
(一)编排方式比较
两版教材皆随文做注,只是旧人教版的注释统一置于页面下方,成单列排放;部编本则对现代文和古诗文的注释作了不同编排,现代文注释位于页面下方,以左右两列对仗排列,古诗文注释则位于页面右侧,成一列排放。相较于旧人教版,部编本注释排列整齐,条分缕析,尤其是古诗注释放在页面右侧,更便于学生查找、标注,这样的编排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体现了部编本注释编写的人性化和以学生为主的编写理念。
(二)编写数量比较
注释总量上,两版教材差距不大,但部编本在综合考量中学生认知发展状况与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注释作了略微调整,增加了少量注释。针对一些有争议、易读错的字音,部编本专门增加注释予以说明,如《木兰诗》中的注释:[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部编本增加了对常识性知识的注释,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注释:[金银花]又名“忍冬”,半常绿灌木,金蔓生,花初开时白色,后变为黄色。花、茎、叶都可入药。部编本还增加了有关阅读方法的专有名词的注解,这是新教材的一大进步。如《春》一课的注释:[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重音”这种朗读方法。当然,对于一些不需作注的内容,部编本也作了删减,如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可以独自掌握的字音、字义等。
(三)编写内容比较
部编本在旧人教版的基础上,对部分注释内容作了微调,在表述上更为准确。如《爱莲说》一课的注释“亵玩”,旧人教版为“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部编本为“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后者更为准确,更契合文本情境。两版教材都注重课文注释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古代文学、文化知识、典籍著作等,但部编本在落实两个“传统”上下了更大功夫。就文学知识来说,部编本尽量为选文所涉及的古代文学大家作注,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如《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注除了点明选文出处,还介绍了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部编本注释中的文化知识也非常丰富,如对“望闻问切”“治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元旦”“干支”以及“卿”“孤”“家君”“尊君”等古代文化常识的注释。也有对《庄子》《论语》《礼记》《吕氏春秋》《资治通鉴》《乐府诗集》等古代典籍的注释。这些都利于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另外,革命传统文化在注释中也有所体现,如《纪念白求恩》中对“五台山”“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注释,能帮助学生走进革命年代,了解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部编本注释在吸收旧人教版与其他教材版本优秀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对编排方式的设计和注释数量、内容的取舍都更为科学、合理,体现了教材注释编写的准确性、系统性。
三、练习类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练习是“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2]与旧人教版相比,部编本课后练习的设计变化显著。
(一)编排方式比较
旧人教版课后练习的编排主要分为“研讨与练习”和“读一读,写一写”两个板块。“研讨与练习”一般设置两至五道练习题;“读一读,写一写”主要列出文中的疑难、生僻字词。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练习的编排形式完全一样。
部编本课后练习的编排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旨在以练习设计来区分两大课型。教读课文的练习由“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部分构成。“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板块各设置两、三道题,实际上是对旧人教版“研讨与练习”的划分,这种分类和命名利于师生更好地把握练习任务和新教材编写理念。如“思考探究”部分,都是围绕文本内容所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积累拓展”则强调积累和拓展,在积累本课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导向课外阅读或话题讨论。名称的改变体现了编者意图的变化,即通过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体现练习思维的渐进性,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力逐步内化为语文素养。编者没有为自读课文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只设计了辅助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示”,但保留了教读课文中的“读读写写”。部编本的“读读写写”主要是列出本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但与旧人教版完全不同的是,部编本增加了田字格设计,并邀请著名书法家撰写硬笔书法范字,七年级写的是正楷字,八年级写的是行楷字。这既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书法艺术之魅力,还能指导学生写好硬笔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教学价值,体现了部编本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落实。部编本对最基础的字词的关注与精心设计,体现了当今教育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
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3]部编本课后练习各板块的划分、“读读写写”的精心设计以及在两种课型中的区别,都体现了部编本对课标要求的落实,在课后练习编排上的科学合理与别出心裁。
(二)编写题量比较
1.教材整体上的练习题量
自课标提出“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4],我国各版本语文教材在编写课后练习时都尽量减少练习题量,避免题海战术,以减轻学生负担。下面是旧人教版与部编本七八年级每册教材的练习题总数:
可以看出,旧人教版各册题量都不算太多,且彼此间相差不大,说明旧人教版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课标“少而精”的要求的。部编本练习的设计则是对课标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是在旧人教版基础上的继续优化和完善。部编本自读课文已不再专门设置课后练习,只随文呈现少量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而且部编本选文数量较旧人教版有所减少。因此,整体上而言,部编本练习题量比旧人教版少了很多,使学生得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实现“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教学目标。
2.单篇课文的练习题量
由于部编本在旧人教版基础上删减、增加了部分选文,因此,为了对两版教材的练习题量作更为科学、合理的比较研究,本文选取部分相同篇目的练习题作对比:
可见,虽然部编本减少了选文数量,删掉了自读课练习,在教材总体练习题量上明显少于旧人教版,但由上表可知,部编本单篇教读课文的题量却普遍多于旧人教版。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部编本新增的练习,主要是从文章结构和写法、妙词佳句、文本细节、学法指导以及课外拓展阅读等方面出发设计的题目,旨在落实每一篇教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每课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引向课外阅读,真正落实“一课一得”,体现了课标对语文教材练习设计“少而精”的要求。
(三)编写内容比较
部编本与旧人教版课后练习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编写内容上。在新教材编写理念的指导下,部编本课后练习的编制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特色。
1.部编本练习重传统文化熏陶
在教材中融入“两个传统”是部编本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色,这在教材各大系统中皆有体现。就课后练习来说,部编本注重将文化目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用目标——增强语言文字应用二者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如相同篇目《〈世说新语〉二则》的课后练习,部编本为: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旧人教版为:《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部编本的练习设计将我国古代称谓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礼仪有机融合到了“学会使用称谓”这一语言文字运用规范中,使教学目标与文化目标同时落实。而旧人教版却缺乏具体的指导与拓展补充,教师往往也只是略讲,点到为止,难以达到部编本练习设计的教学效果。而且,部编本还增加了一道练习题:《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这样的题目设计,能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为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所感染。
2.部编本练习重课外阅读的延伸
同提示类、注释类助读系统一样,部编本课后练习的设计也尽量向课外阅读延伸,力求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落实《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部编本课后练习中的课外拓展阅读不仅有从单篇课文的学习引向整本书的阅读,从单篇课文的学习引向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从单篇课文的学习引向其他作家相同主题作品的阅读,更有从文本的学习导向其他媒介的学习。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积累拓展”: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类课外拓展较为独特、新颖,但遗憾的是,整个七八年级的教材中仅有一篇课文的习题设计了这一跨媒介阅读活动。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媒介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因此教材编写可尝试适当增加这类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而不只是局限于文本的阅讀,以此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各种媒介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方法技巧。 3.部编本练习重阅读方法指导
与单元导语、预习等助学系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样,部编本课后练习也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往往是浅阅读,要让他们领会课文的精神内核与精华要义,就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阅读。而深阅读的展开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引导。因此,部编本在设计练习时便考虑到这个问题,对阅读方法作了较为具体的指导。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思考探究”,除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还对快速阅读的方法作出了具体、详细的指导,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并在段落结束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深处,实现深层次阅读,还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良策。
4.部编本重练习设计的关联性和层次性
部编本课后练习的设计遵循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规律,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单元练习的紧密相关与单篇课文练习的层层递进两个方面。
其一,部编本更注重每课练习题与本单元教学重点的紧密联系。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皇帝的新装》,便根据这一目标,设计了专门的“思考探究”题,既明确要求学生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又对究竟如何快速阅读作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利于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这一阅读方法;旧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也设置了类似的单元目标,但在课后练习中却没有进行落实。
其二,部编本还注重单篇课文练习题目间的层次性、递进性。部编本将旧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划分成了两部分,“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突出了练习思维的渐进性,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向度的练习系统。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思考探究”第一题紧扣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思路”,要求学生归纳各段内容要点,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二题要求重点学习课文2、3段,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比手法,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填写表格,感受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第三题继续学习第4段,要求学生背诵并分析段落层次与写作思路,这其实是由第一题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到具体文段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由面到点,由宏观到微观层面把握文本结构。“积累拓展”部分,第四题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本课重要的语句;第五题,向课外阅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朱德、宋庆龄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写的纪念白求恩同志的文章。这样的练习系统贯穿部编本教材始终,通过练习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建构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并逐步将知识、能力内化为语文素养。
5.部编本练习重文本细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经典选文,其风格、水平都十分适合学生学习,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选文中丰富的语言资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入手,品味文本语言,增强语感;探析语言中蕴藏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悟;利用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提升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然而,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却广泛存在着流于形式、浅阅读的现象,这使得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难以实施。
部编本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努力。前文分析到,部编本单篇课文的练习题普遍较旧人教版多1-2道,而这些多出来的习题大部分是与文本细读相关的,要求师生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赏析、品味。如相同篇目《老王》一课的练习,旧人教版一共设置3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通过找出老王和作者的善良之处且理解关键性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本主题;第二题是让学生揣摩关键字词,体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题是写作题,让学生改写课文片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部编本则一共设置5道题,第一、四、五题与旧人教版的一、二题相似,目的也在于引導学生把握文本主题、体味作者情感、揣摩关键词句。第二、三题则重在细节分析上,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钱”这一关键性线索,通过分析“我”多次付钱给老王的细节描写,体会“钱”在文本中的作用,挖掘其背后复杂的思想情感;第三题更是明确要求学生细读“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片段,思考作者详写该部分,尤其是详写人物肖像、神态、心理的目的,从而理解作者所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背后蕴含的深意。这些细节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容易忽视但对于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却又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可以说,部编本设计的这类文本细读题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力、文本鉴赏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补白类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补白类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中承载语文知识的重要媒介,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适当了解、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文基础性知识,弥补知识系统上的空白而编写的。旧人教版中的补白类助读系统有两类,一类是随文出现,附在课文后的补白材料;一类是编写在每册教材最后的附录。部编本中的补白类助读系统则主要由随文出现的补白性材料构成,教材后没有附录。从宏观上来说,两版教材的补白材料主要由两大内容构成:其一,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名家对作者或作品的评价、文中人物的介绍、作者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相似主题作品的节选);其二,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法修辞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等。而部编本基于“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编写理念,着力纠正目前过于弱化、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偏向,在课标指导下对各学段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应的学习策略作具体细化,将其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到每一单元、每一课文的教学中,力求实现“一课一得”。因此,为了使补白类助读材料更好地发挥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作用,部编本在旧人教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与优化:
其一,补白资料随文出现,融入课标要求的知识要点,构建语文知识系统。旧人教版也设计有课后补白知识,但只涉及到少数知识点,主要还是将大部分知识点统一编排在教材最后的附录中。这种形式看似清晰明了,但罗列过多枯燥的知识点容易使学生反感,降低学习兴趣,也难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因此,部编本落实课标“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5]的要求,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词汇、语法、修辞等语文修辞知识有系统的编制在每篇课文后,力求“一课一得”。笔者对部编本七八年级教材的补白知识作了统计,具体情况如下: 部编本补白知识的编排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难的规律,初步形成一个语文知识系统。补白系统中还有少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交错分布于以上语法修辞类知识中。这两类补白知识的编制,不仅有效防止了专门学习语文知识的枯燥感,对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其二,补白资料更注重运用实践。虽然旧人教版也重语文知识的运用,但其采用的主要形式是“概念+例句分析”,即先出示一段较长且枯燥的文字来阐释、定义知识点,再出示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显而易见,这种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反感。因此,部编本在补白知识的编写上力求弱化知识概念,而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类语言知识的能力。如关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补白短文,旧人教版是先用一大段文字枯燥地阐释“比喻”的概念与类别,再举实例说明;部编本则是先列出生动形象的例句,再用亲切、简洁的语言导入情景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最后结合例句讲解“比喻”的种类。这种类似归纳的方法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唤醒求知欲,能有效提升语文知识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部分补白知识中,编者还会在最后给学生布置一道运用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其活学活用的能力。相关例句都选自课文,学生较为熟悉,因此操作起来不会太难。随学随练,不仅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落实补白知识在帮助学生阅读与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其三,补充有关古代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的资料,以增加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旧人教版课后补白短文中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补充很少,部编本则增加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唐诗五首》一课补充了一则“关于律诗”的材料,对律诗的结构、押韵等作了简介,这利于增加学生对律诗体裁的了解,丰富文学知识储备。总之,部编本将传统文学、文化知识以补白的形式编排在课后,不仅能丰富学生文化视野,还能使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通过两版教材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部编本助读系统的编制在旧人教版的基础上变化显著,特色鲜明。概括而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助读系统的整体编写上呈现出以下新特色:
一、突出语文知识点
新课改以来,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一味精讲精练的问题,课标明确规定教学中不要教授过于体系化的语文知识,主张“随文学习”,语文教材也转而以人文主题单元编制。然而,对人文性的过度强调,又导致语文知识体系的不断弱化。教材编写要避免突出语文知识能力点,教师教学也不敢放手讲授语文知识。这样的语文课虽上得激情澎湃、生动有趣,却没有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干货”,难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部编本则采用“双线组元”的教材结构,一方面根据人文主题划分单元,另一方面对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按照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将语文知识能力点有层次、有系统的融入助读系统中,精心建构了一条隐在的语文知识体系。如在七年级上册的课后补白类助读系统中,就先后补充了“比喻”“名词”“同义词”等语法修辞知识,且都从课文中选出具体事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既便于学生把握又能避免强制灌输。这样的教材不仅能指导教师根据人文主题单元组织教学,还能通过语文要素这条潜在的线索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既有利于改变以往语文教学重文本精讲、主题鉴赏而轻知识能力要点的偏向,又不会因知识要点的过于体系化而导致概念灌输、死记硬背,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部编本通过对多年来语文课改及課标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等教学理念沉淀到了新教材中。
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部编本十分重视学法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明确阅读路径,掌握阅读方法,编者将一些重要的读书方法精心设计在各类助读要素中。部编本各助读系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而且是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成体系分布到整套教材的。可以说,部编本助读系统将课标规定的学习方法目标落实到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又将每单元的目标落实到了每一篇课文,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区分教读课与自读课
我国各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将选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6]。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并未严格区分这两种课型,有的甚至对精读和略读课文都采用精讲精练的方法,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有悖于课标所倡导的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鉴于此,部编本加大了课型区分,将选文分为“教读”和“自读”:教读强调教师教,自读强调学生自己学,体现了教材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理念转变。更具特色的是,部编本还专门为两类课型编制了不同的助读系统:教读课由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组成;自读课则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组成。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自读课功能,重新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教读课中的“预习”,或介绍课文内容,或激发学习兴趣,或提示学习方法,内容简短却具有学习引导的作用;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则在练习数量、练习层次和练习难度上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除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注重学法指导和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学策略、提升自学能力。自读课中的“阅读提示”,力求与学生阅读心理相适应,或鉴赏文章精妙处,或提示阅读方法,将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旁批”设计也别具特色,或点评好词佳句,或提问质疑,既能引导学生自读,又能帮助教师解决自读课文“如何教”的问题。总之,部编本助读系统的不同设计,能帮助师生更清晰地区分两类课型的教与学,更好地把握编者意图,落实教学目标。 四、导向学生的课外阅读
部编本以课标要求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导向,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其中,“课外阅读”除了体现在“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专题中外,在教读课文的“预习”“积累拓展”,在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中也大有体现。如“预习”的设计或直接为学生指定课外书,或间接激发阅读兴趣,致力于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阅读提示”则通过课内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将课内与课外阅读串联起来,这些课外阅读篇目或是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或是与课文主题、风格相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或是节选文的整本……阅读提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内单篇文章的阅读拓展到了课外的整本书阅读、群文性阅读,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改善学生浅阅读、窄阅读的状况,引导学生走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阅读,使学生的自主阅读站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高度之中;练习部分“积累拓展”的设计也尽量向课外阅读延伸,力求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总之,从这些助读系统中丰富的阅读资源中,我们可以看到部编本教材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落实课标阅读要求上作出的巨大努力。
五、融入传统文化熏陶
为解决当前我国严重的意识形态危机和青年人文化认同感缺失的问题,国家层面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教材作为母语教材,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7]但国内现有各版语文教材在这一教育任务的实现上还体现得不够。因此,国家决定由教育部统一编制具有高标准、高水平的语文教材。
为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部编本着力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机渗透到教材的编写中,以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材除了增加有关选文的数量外,还专门在教材提示语、练习、注释等助读系统中精心融入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对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补充,对传统文化艺术、民俗礼仪的介绍等等。总之,部编本正是通过精心编排、整体规划、分散渗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材助读系统各部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与行动指南,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標意义深远。
注释: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8.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4.
[3][4][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15.33.3.
[6]叶圣陶.阅读与讲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