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其中包括就业、情感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要。项目组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260名大学生,结果显示虽然大学开设了一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并不系统,也缺乏针对性。而且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教师可通过在全校公选课中使用尝试活动体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采用scl-90进行前后测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2-0115-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剧,人际关系、就业、经济、情感等问题使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出现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大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知识、了解了自身,也习得了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同于学科教育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应用实践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感受领悟和自我实现。同时,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开展的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式等理论探讨居多,而实践研究较少。对这些问题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没有一个清晰的方案,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大学生问卷调查,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低效问题提供解决途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问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60名选修了全校公选课的大三学生,这是因为大三学生在校两年已经完成了本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半课程,其中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条件使得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对大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反思自身近三年的大学生活也能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对他們进行调查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当前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需求。
本研究使用了汪东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来进行调查,其中有3位学生未完成调查,共有253位来自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和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只有114名的调查对象明确所在院系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占被调查者的44.4%。认为没有开课的和不知道的各有41.2%和15.4%。说明一半多的院系并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实施需要一定师资,但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在院系层面配备这样的人员。
(二)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最关心的心理问题前四位分别是就业(19.4%)、自我认识(14.7%)、情绪控制(13.4%)和学习问题(11.1%)。这样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大学生已上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32.9%)、案例分析(30.1%)和观看多媒体资源(16.9%)。其基本反映了该课程中教学方法的现状,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比较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分别是案例分析法(28.3%)、活动游戏法(25.7%)、讨论法(17.3%)和心理剧表演(14.9%)。这是比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投入心理体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考核方式
从调查结果看,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还是以提交论文(39.6%)、卷面考试(36.8%)为主。但是调查结果也反映,大学生比较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形式是活动中的表现(43.6%)、量表测试(24.5%)。
(五)课程内容
从调查结果看,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全面:人际关系(17.5%)、自我认知(14.4%)、情绪调控(12.8%)、恋爱心理(12.1%)、压力应对(8.5%)、学习心理(8.4%)、挫折及其应对(8.3%)、人格心理(7.5%)、职业生涯规划(6.4%)、性心理(3.7%)和其他(0.4%)。但是相比大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就业(19.4%)、自我认识(14.7%)、情绪控制(13.4%)和学习问题(11.1%),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六)教学效果
从调查结果看,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影响中,41.1%的受教学生能运用所学积极调整心态,但是这个比例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需。除此之外,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28.6%的大学生“了解和识记了一些理论知识”,15.6%的大学生能够“在课后与同学有谈资”,9.1%的大学生被引发“关注相关报道”,也有5.5%的大学生只是“听听而已”。 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简单地以知识技能的掌握来判断,也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生书面文字来描述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想
虽然大学开设了一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并不系统,也缺乏针对性。而且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这样建立:
1.课程整体由学校统一设立,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师、教学资源,各院系根据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等因素开展系列教育。从学校层面来说,由教务管理部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培养计划,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改变相应的考核形式;由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院系层面来说,可以对应相关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特色教育,如在女生集中的院系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艺术专业可以进行艺术治疗的相关介绍等。
2.课程形式有公共必修课、全校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学。同时结合新生教育、实习实践、毕业生教育、班会、校园文化月等活动,开展讲座、辩论、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作为学生日常表现计入综合测评分数。
3.课程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如安排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安排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考试心理教育等,安排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
4.教学形式不应拘泥于课堂讲授,以体验参与、行为塑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艺术形式、游戏活动。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5.课程考核取消考试形式,以学生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教育活动表现为主,可以辅以心理测验考查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
研究者利用全校公选课(生活中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电影的鉴赏)的课堂,尝试了活动体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尝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使用SCL-90作为对教学效果的一项检验。
项目组在课前按照自愿原则选取5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又从没有选择上述三门课的学生中随机选取了55名作为对照组。对110名学生在开课前和学期末结课后进行了两次SCL-90测验,其中有14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两次测验。
从表2可以看出课程实施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施对选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积极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实验组在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过敏倾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因子上不存在差异。这进一步说明选课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結束语
本研究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心理测验验证了在学校公选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不但要继续跟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要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要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及其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期望在新技术情境下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5):12-15.
[2] 刘春燕,刘衍,陈显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分析及编写要求[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89.
[3] 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6):58.
[4] 朱占占. 高职通识教育《智力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6.
[5] 弓民. 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49.
[6] 谭可坚.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3):85.
[7] 谢静静,刘晓晨. 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6(25):125-128.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7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