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软着陆”的三个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修军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辅相成。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却也出现了语文要素“一家独大”,与人文主题“两张皮”的“硬着陆”现象,使得语文教学滑向了狭隘、逼仄的训练窠臼,失却了丰富、温暖的语文味道。所以,如何让语文要素“软着陆”,实现“双线结构”教学化落地,便成为当下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一些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实施策略。
一、横向沟通,在语境中生成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仍以单元来编排,但在普通单元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习作单元及阅读策略单元,在这三种单元类型中,语文要素的落实表现出不同的实施样态。特别是在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中,语文要素更容易趋向于训练化、技能化,为了落实而落实的“硬着陆”,使得教学失情失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强调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的横向沟通,在语境中生成语文要素。
比如,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为“提问”,第三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重在解决“筛选出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筛选”是策略,“理解课文内容”是人文內容,怎么实现二者的横向沟通呢?课文批注中有一个问题:“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在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界定、筛选时,存在着争议。有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不密切,应该列为“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而另有学生观点则相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论,就在于对问题的筛选没有与理解课文内容建立起联系。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单一技术性的“筛选”,如果仅以直观、表层的认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那“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是不可能得以充分体认的。以“发现”与“发明”这两个词语作为突破口,深入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20世纪所取得的伟大科技成果,其实都离不开“发现”与“发明”,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才使得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这一认知过程也是言语实践过程,“筛选”这一阅读策略就从理解中自然生长出来了。
二、纵向相连,在连续中提升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不仅仅是在单篇课文中呈现,更重要的是在单元一组课文中呈现,而后者才是形成教学性最为关键的部分。单元内几篇课文怎样实现纵向相连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思路:一是主题的相关性;二是要素的层阶性。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三篇小说,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实现“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要素:《桥》要求“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穷人》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在柏林》为独立阅读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很显然,这样落实语文要素就呈现了渐进的关系。“神态、语言、动作”是一般性写人物的方法,“心理活动”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在柏林》写人物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环境描写上。三篇课文均在塑造人,但是落实写人方法则各突出其中一两点,这种化整为零的散点教学,循序训练的方法,将“感受人物形象”具体化、操作化。同时,我们还应该发现,语文要素是建立在文章主题内容基础上的,三篇课文的主旨也颇值得思考。《桥》,老支书,灾难来临时,如何对待群众和亲人;《穷人》,桑娜和渔夫,贫困难耐中,如何对待邻居和生命;《在柏林》,老头,战争背景下,如何对待国家和家庭。灾难、贫困、战争,是极端的社会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的美丑善恶才能够得以凸显。在教学时,我们应循着主题线、要素线,逐步推进,由一般到特殊,由部分到整体,由个人到家国。语文要素在这一过程中便会隐去单调的技术性,显现出光彩的人文光影,实现“软着陆”。
三、图文并举,在转换中淬炼语文素养
统编版教材具有丰富的图画元素,除了精美的课文插图外,还有课文泡泡、思维导图、表格、提纲、流程图等,这些图画元素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与文字一起形成了多元的叙事方式,这是前所未有的开拓。图文并举给语文要素的落实创造了多元化、实践化空间,使得语文要素以一种可视化的亲切面目出现。到底如何图文并举、实现转换呢?
1. 玩转表格,厘清脉络。统编版教材课后经常会出现一些表格,要么是让学生独立填充,要么是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充,表格中“行”“列”分明,利于将思维条理化,对于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整体有积极意义。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的表格。这个表格是文字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出了层次性与操作性。在不同颜色的表格上分行列填写关键的词句,将线性的文字表达进行组块化处理,学生可以从局部细节出发来理解、感悟文本,同时这些局部细节彼此之间的联系既一目了然,又可以形成“我”的心情完整变化的线索,这样,语文要素的落实就在读、填、联、说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
2. 聚集导图,整合思维。思维导图是统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思维导图是模拟自然的思维方式,围绕一个中心词或关键词,向四周进行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图谱。用好思维导图,对于落实语文要素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就有思维导图的设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生动的语言”之所以生动,是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生动。本思维导图以“美妙”为核心词,分别指向“风”“水”“动物”。这些事物的美妙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要依据此图进行二级甚至三级的拓展:手风琴、呢喃细语、充满力量、小雨滴、嘀嘀嗒嗒、叮叮咚咚、鸟叫、虫鸣……这是一个形象的世界,一个声音的世界,同时还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让学生再想一想“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让更多的形象、颜色、声音、想象涌进思维导图。这样,用思维导图把这一切整合起来,语文要素就在其中悄然伸展了。
3. 用好插图,发展语言。统编版教材课文插图特别精美,与文字相映成趣,增强了文字的吸引力。课文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与文字相比,它是一种视觉语言,引导学生学会读图,也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一文,就配有两幅特别有意思的插图。本课要落实“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的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两幅插图,让学生据图说话、图文对照、绘图写话,在图画的世界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要素的“软着陆”需要有语境思维、联系思维和图画思维,只有这样,统编版教材的“双线结构”才可能生发出有效的教学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3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