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学生自理能力现状、成因及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素清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许多孩子只知道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付出什么,没有明确的责任感,这就导致自理能力的严重缺乏。长此以往,“高分低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低段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成因;培养策略
国家对基础教育在学生的日常行为方面做了规范,尤其在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发展做了很具体的指导规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式对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内容目标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和表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写道:“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第十四条规定:“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洗脸、洗脚、洗澡、刷牙、洗手、洗头发、梳头发、剪指甲、衣物摆放、整理书包、整理学习用品等。家庭服务性劳动指洗收衣服、叠衣服、铺床单,整理房间、洗餐具、家里扫地板、学校自己值日等等。
纵观现状,目前许多学生都还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远远高于长辈,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哄着捧着,很多事务都为孩子准备好。许多孩子的早餐都是父母早早盛好放在桌上的,父母还要去叫孩子起床吃饭,甚至要帮孩子穿衣服。每天学校放学时,学校门口都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见到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接过他们身上的书包,而孩子则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或者在小摊边买些零食吃。轮到孩子值日时,家长会不辞辛劳地代替孩子扫地板,拖地板,全部包办。孩子却在教室里玩,真正引导孩子值日,则成为一句空话。孩子做完作业,收拾学习用品都是由家长代劳,哪怕削铅笔这样的小事,家长也包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孩子把书读好,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舍不得让孩子干,这种情况大大促进并强化了孩子们的依赖性和依附性。许多孩子只知获取,不知付出。没有明确的责任感,做事经常虎头蛇尾,任性,丢三落四,这就导致自理能力弱化,甚至是严重缺乏。长此以往,孩子“高分低能”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让人堪忧。
一、 家长意识淡薄,家庭长辈的全权代理
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富有,衣食无忧,成了现在大部分孩子良好的生活状况,缺少吃苦的条件,没有了吃苦与磨练,孩子对吃苦没有任何感受,吃苦耐劳的品质难于养成。因为是低段孩子,年龄较小,现在学业较紧张,家长几乎舍不得让孩子干学习之外的事务。对于学生来说,生活所必需的实践技能大多是在家务劳动中获得的,动手能力也是在家务劳动中得以提高,因此,家务劳动自然地成为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内容。前面指出,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他们的父母几乎直接帮孩子洗澡、洗头发、梳头发、剪指甲、衣物摆放、整理书包、整理学习用品、洗收衣服、叠衣服、铺床单,整理房间、洗餐具、家里扫地板等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由于家长意识薄弱,家庭长辈的全权代理,致使孩子对家务劳动参与很少,缺乏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二、 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未养成
良好的劳动习惯能使人提高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效率,如能自己整理房间和书包,那么,有了干净的学习环境,摆放有序的学习用品,学习的心情自然好了,东西拿得方便了,学习的效率自然比较高了,但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孩子没有掌握相应的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做事情缺乏条理性,在生活中打理事务的时候,不懂得顺序方法,碰到实际操作困难的时候,不懂得解决。而很多父母由于怕耽误时间或怕麻烦,不是去教育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给孩子指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是直接代替孩子了事,导致了孩子没有纠正锻炼的机会,下次遇到相同的事情还是不会解决,自理能力的锻炼显得十分薄弱,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方法都极缺少,怎能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 孩子缺乏反复锻炼的机会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薄弱,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跟孩子缺乏反复锻炼的机会息息相关。孩子刚学会做一件事情时,及时得到了父母的鼓励表扬,兴致高涨。但学过后很快便失去了兴趣而不愿意再做,良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的持续培养,一项基础技能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如果这时能给孩子再创造机会巩固,比如一家人开展比赛,鼓励做得好的成员,特地指出孩子的优点或进步之处,给孩子肯定,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相信孩子会更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坚持。低段学生,动作慢,易出错,费时等种种原因,有些父母缺乏耐心,或怕浪费时间等等着急代理。在学校仅有的两周一次的值日劳动都被家中长辈代替了,孩子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刚开始的一点点兴趣也渐渐淡漠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四、 学校教育往往重智育轻劳育
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占了上风,学生家长也更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一些劳动实践课成了理论课,仅有的一两节劳动实践课时常被自习课与语数课等取而代之,学生便失去了在校的仅有的劳动实践的机会。另外,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情绪,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当自己值日时吊儿郎当,被罚而劳动时更是随便应付,甚至想逃避。
现在的孩子自理意识薄弱,独立性差,连自我照顾都将成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为祖国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勢在必行的事。然而小学低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期,是意识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加强低段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任重而道远。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培养策略。
(一)从小处着手,增强意识,培养自理能力
教会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从小处入手,抓细节,强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开学不久,发现许多学生的书包鼓鼓的,进不了抽屉,放在过道上,会产生安全隐患。究其因,是学生把很多东西不分主次,不分类别统统放在一起。有的学生把所有的书本都装进去,作业本被塞得皱皱巴巴的。找样东西都要花很长时间。甚至有的学生说,作业找不到,作业落在家里。帮他找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这样摆放东西杂乱无章,找时费时费力,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于是本人专门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整理书包。先教他们根据当天功课表整理当天需要的书本及其他学习用品。然后把不需要的材料拿出来,水杯放在书包外格,以免湿了学习用品。最后把这些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放在书包的不同格子里。学生按照我的步骤实际操作,基本上做到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又找出几个整理得比较整齐的书包给同学看,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进行表扬,指出优点,并教育学生养成每晚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同学们兴致勃勃,学有所获。
(二)“授之以渔”,教予劳动技巧,培养自理能力
俗話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掌握相应的自理的方法。学生不会戴红领巾,就谈不上把红领巾带得整齐,学生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学生即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相应的自理技巧,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针对性地教学生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我首先详细地讲解了操作的要领,然后分步骤边示范边让学生操作,边检查,不会做的同学及时指导。最后,总结操作的情况及易错的地方,让孩子马上再操作一遍,及时巩固。对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和个别同学及时表扬,使学生操作有方法有信心,培养了孩子动手的能力。
(三)行有示范,学有榜样
巧用伙伴为典型,树立学习榜样。榜样对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有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榜样在其成长中更占据重要的位置。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能加深对生活自理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学生。所以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不能只是说教,要做到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尽可能地在学生的身边寻找可学习的榜样,使榜样可亲可敬可感,真正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在习惯方面也比较好。可以邀请同学们比较信服的几位品学习惯较好的同学,在班上为大家讲一讲平时放学刚到家时做了什么,吃完饭后做什么,做作业前准备什么……,让同学们心中有榜样。因为是身边的小伙伴,所以有很多相同的因素,更具有可行性,也更令孩子信服,佩服。
(四)家校合力,持续巩固学生实践技能,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要靠家长的支持与督促,提醒并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家长的任务是在旁边进行指导督促,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家校要统一立场。家长尽量不要包办家务事。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学生,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同时在班级里经常举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比赛活动,整体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自理能力强的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低段孩子可塑性强,都比较容易接受,只要相信学生,给其机会,积极鼓励,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将见效更快!
作者简介:肖素清,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