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通用技术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通用技术教师要实现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变,通过知识系统化、创设情境、项目实践展现学科个性等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形成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通用技术;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通用技术学科凝练出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通用技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意在培育出既具备创新设计理念,又善于动手实践的具有相当技术素养的未来社会公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所以,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都肩负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教师的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要将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首先,通用技术教师教学观要实现从“知识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背诵、答题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就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而言,单单会背、会答题远远不够,技术最重要的是要应用,要能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不是只着眼于知识点,而是要将落脚点放在“人”上,關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并内化为一种学习力和学习惯性,能终身学习。只有教学观念当然不行,还要配上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
  一、 构建学科知识链,强调知识系统化
  学科知识是落实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载体,而单向、零碎的知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要避免知识点各自孤立,要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系,然后贯通更多的知识,形成完整化、结构化的知识链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知识脉络清晰完整构现出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记牢知识点,也有助于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从整体统筹规划,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融合,形成知识链,并不一味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例如《技术与设计1》主要包含四个模块“技术及其性质”“技术设计过程”“工艺及方案实现”“技术交流与评价”,可以整合为两条知识链第一条为“技术及其性质”主要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价值、性质;第二条知识链为“设计的过程”,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合适的载体将方案的实现、加工工艺、材料的选用、交流与评价等知识都融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过程就像那根竹签,把一个个学科知识的冰糖葫芦串起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与对比,找准知识的“近亲”,学生通过对相近、相似知识点进行辨析比对,建构知识体系,能更好理解、吸收与运用。例如,在对设计物的颜色进行定位分析时,既要结合人机关系的内容考虑色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要考虑设计分析中对物的造型之色彩的分析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性等。在教学中也可以适当拓展,增加知识的“远亲”,让学生可以到更深远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在《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目的性,可以引用以色列用人体细胞制造出世界首个3D打印心脏的案例,除了让学生思考3D打印心脏的目的和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满足什么具体需求,还可以查阅3D打印器官、人体器官移植等相关知识,开阔视野。
  二、 创设情境提升思维生产力,提高技术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查资料,学生便习惯从网络上查找下载相关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依葫芦画瓢,思维只停留在浅层,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依赖、思维惰性。
  创新设计是用创造性构思巧妙解决技术问题,能在技术探究和技术试验的基础上,准确记录数据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和分析,并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知识寓于一定生活场景或者问题情境中,使知识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生产力。
  (一)基于生活创设情境,提高技术意识
  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更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技术意识是学生对技术问题和技术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包括合理选择技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理性地评价技术等,并形成一定的技术敏感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为了尽量减低技术带来的伤害,通用技术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理性地选择和使用技术,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身边资源,基于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发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生活,从技术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术意识。例如,在《技术与设计2》第二章流程的设计时,可以选用全民关注的垃圾分类问题的情境导入,由学生设计垃圾分类收集流程,从居民家中到社区到垃圾车再到处理站,从厨余垃圾到可回收物到其他垃圾再到有害垃圾,不同地点不同类别垃圾,如何进行合理的流程设计,能提高效率,更加便民利国。还可以由学生设计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
  基于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设计情境之中,学生能像个真正的设计师一样严谨思考、系统分析,一丝不苟进行设计分析、方案构思、绘制图样,将所学与生活发生联系,从而触发更多知识。
  (二)基于问题创设情境,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胡适先生曾说:“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没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便无从谈起。学习也是一个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循环反复,进而增长学识、提升能力的历程。   良好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把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技术设计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用技术教师更要善于利用问题,善于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教学中,可以超市购物车的人机关系分析和改良设计为例,用小视频展示超市购物车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情况,先抛出问题一:“你认为目前购物车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学生根据视频和亲身购物体验分析购物车的优点和缺点,这个环节学生能分析并根据一般人群的使用需求进行改良设计。再抛出问题二:“购物车是否考虑各种群体的使用需求,如何改进?”这个环节引出学生对超市购物车的特殊使用人群的关注,如腿脚不便的老人、带小孩的妈妈等,在超市购物车的设计上能更加人性化。然后再拋出问题三:“在使用超市购物的时候你最想获得哪些信息和帮助,如何改进?”这个环节学生能融入一些技术元素,如打折优惠信息、新品推荐、蔬菜新鲜程度显示、水果甜度和营养素显示等,补齐目前购物车的一些短板。学生能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带着老师的“重托”步步为营深入思考并进行创新设计,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三、 项目实践展现学科个性,提升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
  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创新引领、立足实践是它的学科个性与魅力所在。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用项目实践来承载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彰显它的独特个性和学科精神。
  工程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筹划思维,能统筹分析和安排,运用系统思想进行问题分析、材料规划、方案构思和权衡等,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物化能力是将意念与创新设计的方案转换成实物,包括材料认识与选择、常见工具的使用、常见的加工工艺、构件间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是动手实践能力的体现。仅仅依靠知识的识记和理解难以形成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探究、技术试验,通过过程体验和感悟,在动手实践中逐渐沉淀形成。创新项目实践可以助力培养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而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导创新项目实践,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技术与设计2》第三章系统设计,可以用“家庭废水再利用系统”的设计为例,对家中的生活废水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后再利用。学生对家庭用水进行分析,哪些地方可以收集废水,如何收集与净化;哪些地方能利用废水,划分若干子系统,再进行管道输送系统,这些都需要系统分析、科学统筹安排,这些都由小组成员进行不断咨询调查、实地考察、模型制作、技术试验、反复分析改进,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和性能评估,在小组合作讨论、决策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工程思维和物化能力也逐渐沉淀和显现,并在创新项目实践中发挥作用。
  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通用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特点,灵活、适度调整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渐沉淀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55.
  [2]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3]顾建军,吴铁军.普通高中通用高技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陈向阳.学科核心素养:重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新图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1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