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地理常识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从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66-02
  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加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使得核心素养一度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地理核心素养一般被分为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在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前提下,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即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应当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二,人类日常的行为活动会不同程度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其三,应当清楚地了解自然发展规律,并了解人类如何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观念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教师若直接讲述人地观念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处于形象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时,为了更好地渗透有关人地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展示“一滴水的旅程”的微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地观念的含义。随后,教师可以从人地观念的视角进行讲解,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清楚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那么,谁能说出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吗?”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积极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出水循环的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今天大家已经学习了水的循环运动过程,而在此期间,人类的活动均会对水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学们应当保护水资源,以免遭到自然的惩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人地观念。
   二、课堂探究,培养学生区域认识能力
   区域认知是人类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地球表层产生认识的一个过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从地域视角分析地理问题的习惯。拥有了一定区域认知能力后,学生不但能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展开知识的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认知、区域分析能力,并引导他们注意地区发展的条件,了解各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特点。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大兴安岭的雪正在飞舞的时候,为什么长江流域已经繁花似锦?为什么很多人冬季愿意去海南旅游?”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进而有效地导入“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又如,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的爬山事件并提问:“站在山顶的感觉是怎样的?”同学们各自说出不同的感受,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伴随高度的不断增加,我们会面对山中不同的温度、景色,这是由于高度不同,气温、气压、空气水分均会变化,可谓“一山含四季”,这体现了地域垂直分布形成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受思考的快乐。
   三、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自然、人口、社会、气候、土壤、城市等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分别从自然、人文的角度,围绕气候、地形、经济等对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合理的分析,让其深刻理解不同地区地理要素的构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荒漠化防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荒漠化案例,从自然、人为两个方面出发讲解我国西北部地区形成荒漠化的原因:“我国西北部形成荒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最为关键。那么,谁能简要地说一说西北地区基本的区位条件呢?”经过一番思考,有的学生起身发言:“从气候的角度看,我国西北部具有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地表水严重匮乏,大风天很多,且风力强劲,但流水作用微弱,故形成了沙漠与戈壁滩。从地质角度看,我国西北部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土壤发育能力差,植被少,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快了荒漠化程度。”在学生们发言后,教师应予以相应的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西北的荒漠化除了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西北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环境施加了很大压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都是导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学生逐渐具备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學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新课改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参与相应的地理实践,还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地理实践素养具体包含三点要求:其一,可以精确地描述某地的地理环境。其二,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判断力,进而在灾害来临时可以自我保护。其三,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对相应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实践活动:了解当地的生活、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调查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工厂的人们用水习惯,分析他们的用水方式是否会浪费水资源,根据调查数据分别写一份调查报告和建议书。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实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良豪.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策略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04).
  [2]吕志忠.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案例探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2).
  [3]吴岱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17(20).
  [4]刘学梅.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