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各行各业国际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在结合国家当前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前提下,探索高校国际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教学计划,为开展国际交流、专业教师互访合作创造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化;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48-03
我国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由此正式开始了高等教育的工程化、国际化模式[1]。目前,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工作已在全国高校各专业中广泛开展,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针对当前高等工科教育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各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悄然形成。这种新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会相应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形势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意识到經济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的创新。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对所面临的问题能有系统的解决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础能力。有人提出: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从本质上说,人才就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当一个人遇到问题时,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2]。可见,应用型人才最该具有的核心要素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校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工作经验,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事实际工作时间,且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一般来说,工作的时间越长,他人的认可度越高,那么这个人的工作经验就越丰富。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那么学生在就业时就可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是大有裨益的。
当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各行业向国际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全方位与国际接轨[3]。目前,我国许多大公司有跨国施工合作项目,必须采用国际标准。而且国内许多大的工程项目招标也采用国际标准,这样就需要有一批熟悉并掌握国际专业标准的技术人员。在此形势下,各大建筑、安装和机械制造企业急需大量的国际焊接专业的技术人员。针对当前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形势,我们系统地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建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我们利用学院具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及实训教育基地等条件与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硬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国际性和先进性。通过基地建设,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完善条件,为国际化、工程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与抚顺石化设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公司等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从而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工程实践提供众多练习场地及丰富的物质基础。自2004年开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已与国际焊接协会在中国进行唯一授权的指定权威培训机构——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共同合作对在校本科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国际化人才联合培训基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校已有12名专业教师考取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这些教师成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接受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重要师资力量。近两年,学校计划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在我校建立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在教学中,我们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及资质认证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的举措,包括教学中的改革措施、培训基地的建设,学生掌握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面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工程实际工作。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有标准、有实例可依,具备工程设计的基础,解决问题快捷,所提方案与工程实际情况接近,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提高在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在国际化工程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素质的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使毕业生能满足国际化、工程化、市场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专业培养计划与市场需求相协调、技能技术培训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人才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年都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工作,现已连续进行15年。15年来有700余名学生参加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基本上参加培训的学生都获得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在全省高校中,我校开展此项工作最早,该项工作在2005年省教改成果评比中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我们在此项工作中创新性地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国际资质认证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能获得国际职业资质能力证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时,节省了企业对毕业生再培训的过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零距离上岗,这使我校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每年都有一些效益好的偏外向型企业,包括很多大型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在招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时,对学生具有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证书非常重视,更有一些企业慕名而来到我校招聘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愿意为所招收的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的学生承担考取证书所需的费用。具有国际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大幅提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在学校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积极修订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国际化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计划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进行教学计划修订前,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等问题。我们开设的理论性课程较多,教学过程以理解概念和原理为主,实际应用少,学生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直观印象[4]。往往是一堂理论课下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收获很有限。有时候受实习经费短缺、实习师资力量不足、实习管理与实习考核不严格等因素的制约,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改进。
(二)有针对性地引入国际行业和企业标准作为制定教学课程的主要依据
我们按照国际焊接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设置要求对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进行了调整,在本科教学中加入了一些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如特种焊接、焊接标准等,课程主要集中在学生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地讲解当前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当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做出调整时,课程内容也做到及时更新以适应新标准,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平,符合国际化行业的要求。
(三)专业外语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前沿学术信息及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
调整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陆续在课程的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中增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内容,包括通过网络和媒体检索本专业国际学术会议信息,阅读会议征稿要求,了解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流程、投稿、改稿、学术会议的幻灯片制作及会议报告,会议主持及提问等环节,参加国外学者学术报告等[5]。近几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多次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如韩国首尔国立大学kwangseon shin教授、西澳大学胡晓智教授等。这种国际交流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我校专业外语的课程覆盖了本专业全体学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符合国际化人才要求的本科毕业生
教学中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大量增设创新实验和专业综合性实验。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为重点,体现出工程应用性。我们将经费大量投入到所需的教学实践仪器设备上,使学生能真正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达到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目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自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提高了科研素养,很顺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将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求达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组建强有力的科研与教学团队,着力营造科研创新机制、完善本科教学制度,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团结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
1.以提高教师学历教育为基础,力争实现40岁以下教师达到博士毕业或博士在读水平,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综合学历水平。
2.利用学校的政策支持和学院的制度保障,选派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问和交流,利用国外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参与相关学科国际一流科学家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优秀人才,增强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新生力量,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3.以服务于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实际应用研究,努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力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
4.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活动,通过一至两年的顶岗实习或全程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提升教师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无损检测和设备制造监理等资质的取证工作,提高教师培养工程人才的技能。另一方面,积极从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及其相关研究院所和国际行业协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结合的工程教育教師队伍。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收口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即将走向就业岗位的前奏。我们力争做好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在这项工作中,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是前提。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知识整体化教育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落实以就业岗位相结合为目标的知识整体化毕业设计选题,开展综合性毕业设计,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重构,同时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方式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式及手段。
学校要增加与企业、公司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努力去寻找发掘技术改造、科研创新和产品研发等领域的真实课题,提高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工程项目之间的契合度。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教师申请下来的科研项目分成若干个小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的知识整体化毕业设计必须从形式到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体现知识的交叉运用,突破传统毕业设计的形式。我们要对毕业设计选题的可行性进行严格把关论证,以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科研项目化让学生以真正具有价值的成果走向职业生涯的起点。
五、开展国际交流、教师互访以开拓教师视野
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利用国外教育资源,使本土教育国际化,我们通过学术交流互访以及合作研究等形式,与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大学、日本国立材料研究院(NIMS)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达成发展的共识;并促成韩国科学技术院材料科学工程系南寿佑教授向我校捐赠价值近150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这对我校材料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开展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讲座活动,在扩展师生知识广度与深度、追踪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推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聘请韩国科学技术院南寿佑教授举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系列讲座,该讲座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六、实施效果总结
自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以来,我校已为石化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由于我校率先开展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培训工作,所以我校的学生可以在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拥有焊接工程师资格证。这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不仅增强了本科毕业生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有足够的信心。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扩展师生知识深度与广度来更新教学理念,可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新泉.“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推进思路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9):83-85.
[2] 谢华,彭明芳.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专业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基于专业认证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01-103.
[3] 纪霞,熊秋峨,高成.工程思维视角下的工科实践课时安排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107-109.
[4]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 (1):7-10.
[5]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185.
[责任编辑:陈 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1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