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工科建设为地方师范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发展提出新要求。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操作规范,在培养目标、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强改革,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8-0028-03
  Abstract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specialties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Facing with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talents, we have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model in terms of optimizing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et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engineering edu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practice platform
  1 前言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以及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在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的定位是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的革新,目的是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当前,全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开展了踊跃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1-4]。
  2 存在问题: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长江师范学院作为重庆市属普通地方师范院校,自2001年合校升本以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电子信息类专业紧密结合重庆经济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立足错位发展,培育特色,逐步构建起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取得的成绩面前,要清醒看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新工科建设新形势不相适应的不足。
  1)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正确,但毕业要求与新工科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也没有完全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接。进入新时代,国家新技术、新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行业背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行业当前需求,并具有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还应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加以提炼,以引领专业建设各项改革。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离支撑新工科人才“专”与“通”两方面能力培养要求的新知识体系、技术体系以及培养模式的转变尚有明显差距。长江师范学院2006年成立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但是,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条件仍然相对较弱,难以满足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需要;與工程紧密结合的仪器设备还很缺乏,不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尚待完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还需进一步充实,亟待加快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与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工科建设的“新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引进困难,通过多方艰苦努力,师资建设水平尽管得到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生师比过高,教师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双能型教师匮乏等难题,这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重大挑战。
  4)构建了有效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基本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但新工科所带来的新知识需要新的课程体系来传达。
  电子信息类专业新的知识体系可以由电子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等三方融合构建,具体包括数学、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人文社科与外语、经济管理与法律等通识教育基础,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等专业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核心技术知识,等等,此外还应包括专业交叉及创新实践、行业应用领域知识、选修方向专门知识等。
  5)构建了以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内外相结合的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但是新工科人才“专”与“通”两方面能力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能力的获得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必要工程基础知识上,通过接受专业实验技能、科研与工程方法训练、工程实践逐步获得的。实践教学在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离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结合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重点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6)建立了多层级、多环节,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是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全面的、系统化的、常态化的质量改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技术教育是结果导向教育,人才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培养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持续改进毕业要求、调整培养目标,实现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当前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在校、院领导下建立了多层级、多环节的较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但是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全面的、系统化的、常态化的质量改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7)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破冰启航,但多方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面向行业、面向地方、面向未来。构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促进专业链与创新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环节融合发展,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直接提供实践支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转型发展中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空间,与行业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电子信息类专业还存在合作单位数量较少、合作档次有待提高、合作深度仍然不够等问题,常态化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
  为此,亟待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培养质量。
  3 改革实践
  按照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指南,针对电子信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以及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和新工科建设的新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构、实践和创新训练方法改革、校企协同育人等为主要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实践。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围绕地方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学科支撑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融合新工科对人才“专”与“通”两方面要求为重点,分析确认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即毕业要求),引领专业建设。
  实践平台建设方面  结合学校实践平台建设现状,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制定新工科建设中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总体构想、建设实施建议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按照学校实践平台总体部署,实际开展实验实训平台建设项目。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面向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包括:立足于现有师资,通过能力提升培养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密切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产品设计、研发、测试、销售、服务等各类精英加入教学队伍;建立和运用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新工科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方面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兼顾科学性、先进性与合理性,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新的知識体系,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调整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以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实践和创新训练方法改革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通过多种途径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实践项目建设;在实践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实践自主式、团队式、研究式、在线式学习模式;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在协同育人体系下的实践教学。
  质量监控体系方面  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引,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和完善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研究、改进和构建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流程以及持续改进方法,探索校企协同,共同评价教学质量机制。
  协同育人体系方面  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措施构建行业企业深入参与、深度融入的教学管理机制,并在人才培养的关键方面(包含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高。
  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构建完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4 结语
  通过近四年来的持续改革实践,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各项指标有明显提升,毕业生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电子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这就表明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是有益的,值得继续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学志,陈蒙.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9):225-226.
  [2]周世杰,李玉柏,李平,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1-16.
  [3]张爱华,刘洲峰,杨艳.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9(2):85-89.
  [4]张洁寒,张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8):28-3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1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