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惠平朱鹏刘章蕊

  摘要:“化工过程安全”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及自身双语教学经验,分析了“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措施,为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并对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惠平(1974-),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朱鹏(1976-),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22/1020M10CJ10,A22/1020M11001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20Q110010)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020T101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教育部于2001年就明确提出要在国内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其目的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1]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很多专业均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对于双语教学,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调查发现,国内某些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些学科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流行于形式,教材选择随意,课堂上以疏通英文词汇和语句为主,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倡导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笔者根据从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发现,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要想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必须要综合考虑学校、学科、课程的特点,还要考虑授课主体(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客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套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否则,盲目开展双语教学只会使双语教学看上去很美,而达不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2]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相对重点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弱,由于创办目标及发展历程不同,该类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类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市属院校,主要为上海市各行业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城建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各高校中独一无二,为上海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安全专业人才。
  二、“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上海市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双语教学及改革工作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自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展“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以来,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问题。
  1.直接选用的国外教材有些内容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于化工过程安全,国外最经典的两本教材是《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较多,且难度深浅不一,若直接拿来使用,有些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的内容包括Introduction(绪论),Toxicology(毒理学)、Industrial Hygiene(工业卫生)、Source Models(源模型)、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 Models(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Firestone and Explosion(火灾和爆炸)、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防火防爆设计)、Introduction to Reliefs(泄压系统)、Relief Sizing(泄压量计算)、Hazards Identification(危险辨识)、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价)、Accident Investigation(事故调查)以及Case Histories(事故案例)等,对化工过程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只有一些粗浅了解,没接触过涉及流体力学的化工专业知识,对书中那些涉及理论计算及推导的源模型、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泄压系统和泄压量计算等内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上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只能尽可能简化,不能盲目照搬使用,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 ―― 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则主要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化工安全知识,知识点很具体,但知识体系不完整。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1)师资力量缺乏。我国安全科学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安全专业的人才相当缺乏,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安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国内除了几所名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有一些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海归”教师外,一般普通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国内本土出身,虽然很多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英语读写水平也较高,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也只能采取“双语过渡型”的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教学。
  (2)教学模式较单一。目前高校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基本教学型、双语过渡型和沉浸型。基本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汉语教学为主,在讲课过程中主要强调一些专业词汇、概念或定义等的英文表述;双语过渡型教学是在教学的初期采用汉语辅助教学,等学生逐渐熟悉了相关专业外语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沉浸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完全采用英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外语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
  (3)实践性内容不够。在“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化工厂或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对化工过程安全的管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论层面,没有真正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由于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的专业英语缺乏实战环境,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在需要时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授课对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实施客体(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而言,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要差;而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要比内地相应高校学生的要好。另外,针对某一特定的授课群体,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笔者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有110人,其中通过国家四级的90人,占81.8%;通过六级的只有16人,占14.5%。但是,即便是这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相当部分也只把英语当一门课程来学习,通过等级考试后就弃之不学、不用,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由于学生在双语课堂上要碰到大量没学过的化工过程安全专业英语词汇、词组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上课时他们可能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最后甚至连考题也看不懂。
  (2)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安全工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行业非常广泛。如化工过程安全就涉及到化学、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流体力学、电学、职业卫生、毒物学和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化学、化工、电学、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要想通过双语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则更难。
  三、“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改措施探讨
  为了有效地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课教学效果与质量,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教改措施。
  1.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
  (1)优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体系,即教材涉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是保证“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和英语水平来看,“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知识体系的范围要广,但内容不能太深,要尽量避免专业性很强、涉及很深理论的复杂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同时,要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将与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事故案例及实践性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据此,笔者从原版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中选择了合适的内容进行调整、简化和修改,编写了一本适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原版”《Chemical Process Safety》英文讲义。
  (2)更新课程知识。一般而言,教材的内容是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不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教材引用的案例陈旧,较难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引用最新的案例,以更新“化工过程安全”讲义内容,并将其体现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双语教学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教师既要有精湛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国内高校中,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也不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的人才并不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双语教学工作才刚开始尝试,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乘本专业急缺教师的机会,引进1-2位具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充实双语教学队伍,又可以指导并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将教师定期派遣到国外安全学科发展较好的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以促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3)加强国际交流。美国、日本等国在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机会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学习,以此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英语水平。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生的专业基础、英语功底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1)采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的双语过渡型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化工过程安全”在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是由于教师还不能全堂利用流利的英语上课;二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双语教学;三是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教学需要兼顾所有学生,否则会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对涉及化工过程安全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Toxicology、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Firestone and Explosion和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等。而其他如Industrial Hygiene、Hazards Identification、Risk Assessment、Accident Investigation等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双语教学过程可参照国外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上设计简单有趣的环节,设置小型话题、案例等让学生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类话题开始可由任课教师发起,随着双语教学开展到一定的程度,可由学生自己查阅英文文献来设计讨论的话题。
  (4)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外企参加实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又能将课堂所学的化工过程安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英文试卷、闭卷考试并用英语答题,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及格,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由知识导向型、期末考试模式向能力导向型、课堂参与、平时成绩模式转变,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参与、作业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情况给学生评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减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又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文文献的查阅及专业论文的撰写,还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求、推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指导今后该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爱秋.对双语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100-101.
  [2]董珍望.关于双语教学目的与方法的思考[J].高校之窗,2007,(10):
  32-33.
  [3]孟亦飞,赵东风,廖启霞.化工过程安全课程本科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9):11-12.
  (责任编辑:刘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7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