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海媛
【摘 要】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更有条理。
【关键词】讨论 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43-01
灌输式教学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有的知识全凭教师的一张嘴,学生呆若木鸡地听,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新理念的自主高效课堂学生则分享探究喜悦,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讨论与“听讲”不同,讨论是双向的。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学习,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做出反应。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必须独立思考、归纳、分析、表达,所以讨论时,容易走题、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针对讨论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一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
组织讨论时,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总之,教师必须胸有成竹。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才能从实际出发,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讨论过程;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达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降低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 启发与诱导相结合,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巧妙诱导
一方面讨论题富于启发性,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当讨论展开以后,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诱”和“导”。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跨度过大、脱离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逼近核心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三 在课堂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引导,并予以更正。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某一路段过往各种车辆情况”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们面对穿梭不停的车辆无法统计。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我调慢了播放的速度,学生仍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后来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了这次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也使探究得到有效地深入,更使学生分享到合作探究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各小组各摆放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让组内同学合作进行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看哪一组方法多。这样,各小组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人人都会动脑、动手、动口,都会为合作伙伴想出的妙法而骄傲,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热情也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 结束语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将终生受益。”因此在课堂上贯彻、落实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新形势下的教学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在课堂采用讨论的形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0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