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谷雨娥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医学教育。PBL是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习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展开。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也就为“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奠定了人文基础,让人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必须以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真正充分发展。这也让笔者意识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导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初级知识学习和高级知识学习两个水平。初级知识是结构良好领域的科学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和定律组成,它是对复杂世界的简单化的产物,但运用这些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高级知识。高级知识即有关应用的知识,是通过大量反复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出。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地建构信息。
二、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适当的问题。
对于 PBL 而言,“问题”是激发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下去的源动力,在选择设计PBL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如下问题:
1.问题必须是基于真实的情景问题,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工作实际、职业经历、专业特色,联系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兴趣点,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2.所设计的问题要涵括希望学生掌握的课程目标、主要概念、主要知识等。要确保有足够的资源供学生使用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果是跨学科的问题,还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统整。
3.问题的深度要适合,既要满足课程目标又要在学生能够解决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太深会使学生的探索受阻,太浅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达不到训练学生高级思维的作用,应该在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选择合适的问题,既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能力。
(二)定位好教师的角色。
PBL要求教师角色与传统教学中相比发生根本性转变,即要从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或教练。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促进、指导、向导的作用,而较少教导、直接教学。教师要扮演好:“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教师更注重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每个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PBL的问题常常会跨学科跨专业,这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博览全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当设计到一些极其专业的问题时,教师可能还要与其它教师合作,因此,教师本身首先也要具有合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中国一直以来采用分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以考试成绩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基础知识懂一些,但实际上他们懒于动脑思考,不敢提问,不善提问,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师,而不是自己思考、分析,且很容易粗心大意。虽然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大部分以成年人为主,但他们从小到大都是接受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也会存在以上的特征。这些都会在PBL最初的实施过程中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监督和促进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为主。只有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3(1).
[2]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3]周蔚,陈乃林.成人网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4]杨启亮.在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作者单位: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电大校区)
编辑/杨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