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声琅琅”走向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走进时下的语文课堂,已从“多分析少朗读步入了书声琅琅”。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所谓的感情朗读、激情演读已渐渐偏离了读之本色,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追求的是朗读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有形式的“书声琅琅”。
下面的两个片断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书声琅琅”的感受。(《小珊迪》一文中,小珊迪求“我”买火柴的四句话。)
片断一:
师:在爱丁堡的街头,有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向我们走来,他对我们说――(生接着对四句话,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这是个可怜孩子,谁能读出他的“可怜”?(一生读得很生硬,将“缠”字念成平舌音)
师:(皱眉)看来预习得不太充分,谁来再试着读出她的“可怜”?(生把句子读断了)
师:(有点急)这样子可怜吗?我们要做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师深情地范读)
师:同学们自己练一练,看谁把小男孩读得最可怜。(几名学生读,语气平淡,没激情)
师:(着急)小珊迪越来越急切,所以语速要越来越快。(师再次范读,然后指名读,生茫然)
片断二:
师:(出示四句话)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四句话,要完全读准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试读,自信地举手了)
师:看来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了,那就请同学们的当我的耳朵,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谁通过考查了)
师:通过考查的举手。(大部分同学都乐滋滋地举手)
师:下面增加难度了。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想想小珊迪当时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生读后交流:语气越来越强烈,前面是一次次请求,后来变成乞求了)
师:同学们,什么是“乞求”?(生回答:苦苦的哀求,像乞丐一样求人家……)
师:那你们试试能不能读出这样的感觉。(一生读,声音显得很可怜)
师:“珊迪”你要眼巴巴地望着我,就更让我心动了。(生再读,深情可怜,声情并茂)
师:小珊迪为什么要这样苦苦乞求人家?(生:因为他饿了,饿得头昏眼花了……)
师:有了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大家再读读这段话,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生自由练读,几名同学朗读,声音低沉、缓慢,有气无力,读出了“饿极了”的感觉)
师:除了饿极了,还有什么原因?(生:因为他还冷极了)
师:他会冷到什么程度?(生:全身发青,双唇发紫……)
师:是啊,他已经冷得浑身打颤,说话都直打哆嗦;饿得头昏眼花,有气无力了。让我们读出又冷又饿、急迫地乞求别人买火柴的感受。(生再次练读)
【分析】
同样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完全不同。第一位老师虽然一遍遍地指导、范读,孩子们一次次地模仿、练习,但他们读得毫无兴趣,只是乏味地翻来覆去地读心里还是茫然。而第二位老师则不急不躁,引导孩子读了一遍又一遍,没有过多的示范、没有过多的模仿,孩子们却读得兴致勃勃、声情并茂。从伊始到结束朗读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增值。
朗读教学有无实效,不在于读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看学生的朗读质量有无提高。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质量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跃而上,它需要梯子作支撑,辅助孩子步步上升。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架起梯子,让他们顺梯而上,不再原地徘徊,望“墙”兴叹。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片断一”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读,毫无兴趣可言。而老师则侧重于技巧性的范读指导,未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这样的朗读没有主动的参与,没有情感的共鸣。“片断二”中同一段话孩子们读了三四个来回,到最后仍然那么意犹未尽,这样归功于老师对孩子们朗读兴趣的激发,老师具有挑战性的用语,让好胜的孩子们兴趣盎然,结果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指导中至关重要。要让孩子们因兴趣而自觉地投入到朗读行动中去,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让成功的喜悦成为新一轮前进的动力。有兴趣为伴,乘兴而上,朗读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二、叩问文本,盘旋而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者密不可分,没有“正确”不可能“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 如果句子都没有读正确、读流利,即使有再深厚的感情想喷发,也无法通过朗读来展示。片“断一”中,虽有琅琅的书声,但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教师的朗读指导没有层次和梯度。“这是个可怜的孩子,谁来读出他的‘可怜’?”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了读出“可怜”这一要求,而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此时孩子还未能将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读出“感情”,读出“意味”,真可谓是“缘木求鱼”。因此,教师心中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目标,遵循“感知―理解―表现”的规律,合理的安排朗读训练。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片断二”中老师一步一个阶梯,给孩子们架起了无形的梯子,给足时间让他们自由试读、同桌互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读准确、读通顺。有了这一基础,孩子们的朗读也就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为朗读架起一个盘旋而上的阶梯,让孩子们越爬越高。
三、自读感悟,个性得以张扬。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而感情是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煽出来的情不是真情,悟出来的情才是真情。“片断一”中孩子们没有走进文本,没有品词析句,没有体会情感,读出“可怜”,结果没有达到老师希望的效果。“片断二”中,老师给孩子们留足时间,让他们静思默想,潜心会文,孩子们在不断的对话中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懂了“乞求”“饿极了”“冷极了”然后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收获了朗读硕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0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