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哲学课趣味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春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加强哲学课的趣味性?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哲学课的趣味教学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哲学课 教学 趣味性 探索
  
  当前,中学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学科特性,有不少学生轻视哲学学习,甚至把哲学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哲学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哲学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高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哲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一些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趣味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喜欢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而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往往喜欢听这个教师的课,信这个教师讲的话。当然,要使学生喜欢教师,教师首先应该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关怀学生。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同学更需要勉励,我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指导他们的学业和方法。因此,处理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力求让学生把教师当作良师益友,学生对你的信任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对你的课就会感兴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做学生朋友的教师不是好老师。”
  二、采用博引趣例法组织教学,将趣味教学变为现实
  我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搞好哲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还有名人名言,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
  首先,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播放哲学寓言故事“唇亡齿寒”的录像。说明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如唇齿相依,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呢?同学们就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探讨。
  其次,以趣言理,深入浅出。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从认识过程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组织哲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如在讲“必须按规律办事”时,可引用漫画“公牛挤奶”,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最后,以趣结尾,余音缭绕。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如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诗: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课外练习,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出几句反映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给趣味教学添点佐料
  幽默可以给生活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带来欢乐。幽默可以引人入胜,启迪人们的思维;可以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法国的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为人所接受”。因此,幽默的语言在哲学课教学中的恰当使用,无疑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哲学教师,除了具备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还必须努力提炼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方法,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
  综上所述,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博引趣例法组织教学,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把以上三点加以整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同学们真正的爱上哲学、受益哲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7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