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毅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巧用语言艺术,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语言艺术”呢?
  一、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表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知识渊博,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也得当,但若是一个语音不准、词汇贫乏的人。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这岂不使学者重效卞和之哭,谈何智力开发?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自清的《背影》……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凄清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诛,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苏轼描写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知道了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夏天,也许有些同学知道景色最美的地方,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绿色的山林,环抱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飞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而冬天最美的地方是哪儿?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听到这段声情并茂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然后再设计“济南冬天的美表现在那里?”“找出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美的句子”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等问题。经过师生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
  二、简洁明了,有凝练性
  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我同时带两个班的语文,在一个班讲授《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我考虑到学生文言功底较差,怕他们不懂诗的含义,就先一句一句地给他们翻译清楚,分析课文时,问到“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写了哪些景?”学生根据我的字面翻译,回答得五花八门,很多人都认为是晚上,效果不是很好。在另一个班我调整了方案,先要学生自己读,自己揣摩诗的含义、诗的意境,学生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展开联想,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其中,我只作了简单地点拨,学生的分析、领悟却非常透彻。由此看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为使课堂语言凝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每句话,每个问题,每节课的重点,在备课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注意详略得当,力争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具有含蓄幽默的语言风格,在教学中如能恰当的运用幽默的语言,往往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讲读《春天》,我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面的课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