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境创设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良好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探究的热情,调动参与的兴趣。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创设高质有效的数学情境呢?
一、创设问题的猜想与验证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丽丽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生活现实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对画面局部内容进行动态闪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编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被激活,他们能在现有的知识起点上进行探索,组合条件和问题编出“求总数”的应用题。通过教师及时的引导和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掌握“求总数”应用题和“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孕育了“相差关系”应用题的内容,为后继知识的学习作了准备。
四、情景创设要具备“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情景创设要具备要有“发展性”
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情境创设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如练习“一笔画”时,教者应多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成人所关注的东西,儿童并不一定认同。
情境创设为一种动态过程,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断思考调整,借鉴和引入情境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