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情境教学如何提高数学教育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本文通过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在传统印象中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味同嚼蜡枯燥无味的, 那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就在于转换学生的观念,让学生把数学变成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之美。正如同傅立叶所讲,数学主要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和自然现象的解释。数学并不是存在虚无之中的,数学存在于自然规律结构中。那么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知数学的自然之美,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的数学体验。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著名教育家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倡导“学校即社会”,课堂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品德与知识,达成教育与生活的和谐一致。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遵循“学校即社会”的原则,发掘日常规律中的数学元素,把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带入课堂中。通过数学的角度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活,数学从抽象的理论知识走到具体的应用中,由此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应当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固有印象,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从基本的生活常识中开始搭建数学知识的体系。
  在构建准备教学内容时,对比研究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细节,适当地融会贯通,更加符合实际,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
  如果教师把生活实际的例子融入教学中,还原数学的真切,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例如,在课程《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中,先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精美的包装画面上,提出兴趣点。然后鼓励学生沿着长方体纸盒的棱边剪开并展开图形,观察盒子平铺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平面上,分别在每个面上标明“上”、“下”、“前”、“后”、“左”、“右”,让学生亲身体验立体的空间感,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1个长方体盒子、一个正方体盒子和一张白卡纸,然后分组探讨交流。让学生亲手通过分解、展开立体纸盒,达到手脑合一。在动手分析理解表面现象的过程中,动脑归纳知识点的含义,从而加深印象。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纸面上的练习题,而是实实在在融于生活的。这样联系生活实例开展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对于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约翰尼斯·开普勒。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生活素材的利用仅限于表面单纯的套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代化的教学,重心更加放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过程的效率和方法才是教师需要注重的。这是对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最好解读,让学生终身受用,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满了观察与实践,探索与挑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数学的科学性与自然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际上就提醒教师在小学课堂中要注重实际技能的掌握,例如在教授学生基本单位的课程中,让学生课前准备不同量级的物品,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相同质量的金属和棉花,让学生跳出课本,体验现实生活。通过这样一个感知的过程,培养学生新的观念,数学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攻破数学难理解的观念。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盒,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引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三、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里实践生活,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例如测量长度可以用卷尺、直尺之类的传统工具,也可以用新式的激光测距仪,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让学生判断测量不同物体或空间的情况下,如何选择不同的方法。学完统计,让学生制作统计表,记录一下家庭一年的收支情况,一年中各月用电情况、用水情况等等。知道收支用“元、角、分”,用电多少用“度”,用水情况用“吨”这些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最终还是要转换为实际应用,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数学练习和作业的设计也要注重生活化,这样才能为日后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为学以致用铺好路。生活化的数学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可以让学生产生積极的情绪,避免了枯燥的传统习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且在实践应用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的改变,让小学数学学习向实际生活延展。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可以找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问题。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长方体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踊跃表现。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学生对于发掘新事物的兴趣是大于新理论的,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活例子带入新的知识点,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让数学变得越来越有亲切感,感到数学与你我同在,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去探索求知。
  【参考文献】
  [1] 盛嵘.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师,2007(3).
  [3] 梁小丹. 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5).
  [4] 朱凌超.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08(35).
  [5] 杨君丽. 如何让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 华章,20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