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杰
新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式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角色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学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
(1)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用新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通过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念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理念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理念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与此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与实践。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反思活动。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姿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说:“想看看老师的不同算法吗?”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教师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二、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教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就要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9加几”时,知识目标是数数儿、了解数的组成,掌握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目标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代替图中的饮料瓶来摆,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景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教师问道:“谁可以根据图所反映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反映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油漆桶、魔方、鞋盒子)入手,让学生用触摸的方法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摆在一起。再通过“有趣地拼塔”,使学生在“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提一提”、“拼一拼”的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操作感悟,突破了知识难点,发展了创造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活动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新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有的学生利用分解法解决,有的学生利用竖式的方法来完成,同一道题的算法就有了很多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人际互动学习数学。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以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1)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比如,重新排列桌椅,让学生团团围坐,便于小组合作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接触并喜欢合作学习,逐步树立合作意识。
如教学“数一数”一课,教师引导同桌的学生互相数一数,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看谁数得好,并对学生说:“哪对同桌愿意在数完后向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数的,老师要奖励数得最完整、最棒的同桌一颗合作星。”于是,学生们数得非常认真,你数木马、我数蝴蝶,你帮我检查、我帮你改错,在互帮互助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一到多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久而久之,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的意识。
(2)教给合作方法,激发交流愿望。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儿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汲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有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合作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愿结合3种合作方式。
(3)选择最佳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合作交流才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可以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是在学生不能独立解决或完成时,开展合作交流。学生往往会遇到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学习“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一般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是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顺利地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难点,而且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同一外形积木的面,虽然有的大些,有的小些,但形状是相同的,发现形状相同的面,并概括成平面图形。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表象”,是认识平面图形最关键的一步。从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这时教师组织小组内学生合作,诸如搭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画图形等活动,往往恰到好处。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从学生抓画片的游戏开始,其间,女生抓了8个蓝色的画片,男生抓了13个红色的画片,显然红色的画片多。“多多少个”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两种画片分别排成一排,通过比较就能知道红色的比蓝色的多5个,这是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但例题的教学重点是用减法计算,学生很难想出用减法计算,通过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寻找新算法,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互说想法,往往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教师,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固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