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月

  摘 要:“X得慌”是北方方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文章从历时角度着眼,探寻该结构的由来。研究发现,“X得慌”从最初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到现代汉语中表示一种主观感受,它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主观化的加强。
  关键词:“X得慌” 语法化 主观化
  
  一、“X得慌”结构概述
  “X得慌”是北方方言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如“累得慌”、“烦得慌”等。“X得慌”中,“慌”轻读,X和“得慌”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整个结构具有谓词性质,主要作谓语,还可以作“感觉、怕”类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和补语,如下所示:
  (1)总是今天你做东,明天他又请客,闹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2)咱乡地里种粮少,大伙年年闲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3)看到孩子们热心地看《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电视剧,我真感觉委屈得慌!(1993年人民日报)
  (4)孙覆海,共住一顶帐篷,同拉一辆雪橇。每天一上路,两人就感到累得慌。(1995年人民日报)
  (5)莫非人还有使得慌[1]的时候?(铁凝《笨花》)
  (6)我走得累得慌咧。(冯志《敌后武工队》)
  形式上“得慌”结合紧密,中间不允许插入任何成分,其后也不能带补语或宾语;意义上,它主要是表达当事者一种不如意的主观感受。“X得慌”结构在共时层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相比之下历时层面的研究略显不足,故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出发研究其语法化过程,以期为丰富此方面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检索发现,能见到的最早的“X得慌”形式是在元代:
  (1)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西厢记杂剧》
  (2)便做道搂得慌呵,你好索觑咱,多管是饿得你个穷神眼花。《西厢记杂剧》
  (3)睡魔缠缴得慌,别恨禁持得煞。《全元曲・墙头马上》
  (4)只为那呆汉缠的我慌!《全元曲・对玉梳》
  语料库中元代相关用例只有前两句。据整句话的意思理解,可以推知此时的“慌”是“慌忙、慌乱”之义,语义较实在,且(1)中“慌”后带了补语,我们知道只有谓词性成分才可以带补语,故从句法功能上也可说明此时“慌”是一个实词成分,应是形容词。“慌”作补语,说明“搂”这个动作表现出来的状态,“X得慌”可以看作是表示状态的述补结构,可划分为“X得/慌”。由于表示的是动作的状态,所以此时的X主要是动作动词,比如“搂”。根据唐健雄(2007)在《全元曲》中又发现了两个“X得慌”的用例,即(3)和(4)。从形式上看,“得慌”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4)中的“我”,表明“X得慌”是一个结合松散的结构。此时(3)(4)和(1)(2)有所不同,因为当(3)(4)作致使性义解读时句子更易理解,也就是说此时的“慌”是与句子中动词的致使对象,而不是与主语发生语义关系的[2]。因此,“睡魔缠缴得慌”中“慌”的主体是隐含在语境中的受事,而不是“睡魔”;“那呆汉缠的我慌”中“慌”的主体是“我”而不是“呆汉”。致使义的作用使得“慌”的意义悄然发生了变化,“慌”不再强调动作的“慌忙、慌乱”,而是转而侧重表达一种心理感受,有致使宾语产生心慌意乱感觉的意味,突出的是“心慌意乱”之义。“缠缴得慌”就是“使缠缴得心慌意乱”,“缠的我慌”就是“缠得使我心慌”的意思。由动作行为到心理感觉,“慌”义有所虚化,但仍可作形容词,此时“得慌”结合尚不紧密,“X得慌”仍可看作表状态的述补结构。
  明代,“X得慌”用例增多:
  (5)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三国演义》
  (6)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水浒全传(中)》
  (7)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水浒全传(中)》
  (8)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西游记(中)》
  (9)这大圣却才解下唐僧、八戒、沙僧。那呆子吊了几日,饿得慌了,且不谢大圣,却就虾着腰,跑到厨房寻饭吃。《西游记(中)》
  (10)心里又激得慌,太阳又晒得慌,把那些符牒一道未了,又烧一道。《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11)又着孙行者吵得慌,却才飞进海口,占了这个山头。《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12)小神饿得慌,那里管他甚么好?扯着他就要吃他。《三宝太监西洋记(三)》
  (13)到这里卖卜,番人不晓得甚么,卦卖不得,衣不供身,食不供口,冻得慌,故此地名叫做麻逸冻。《三宝太监西洋记(二)》
  (14)要请医人调治。又在大江中,没处去请。秀娥却也不要,只叫肚里饿得慌。夫人流水催进饭来,又只嫌少,共争了十数多碗,倒把夫人吓了一跳。《醒世恒言(下)》
  从例句数量可看出,明代“X得慌”使用渐多,但此时“X得慌”的用法并非完全相同。明初,即(5)、(6)、(7)中“X得慌”的意义更接近于元代(3)(4)两例的用法――表达出了“心慌意乱”的意味。其原因也许和它们出现在被动句中有关,被动句受事主语和动作结果状态的语义联系,使句法结构产生致使性,这种致使性又使“慌”与动词的致使对象发生语义联系,由此“慌”更侧重于表达受事者的内心感受。
  明中期,“慌”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明末仍适用,甚至范围有所扩大,(8)―(14)便是例证。此时若把“心慌意乱”义套用于这些例句,似乎并不那么合适,因为“烙得慌”、“饿得慌”、“晒得慌”不是说“烙/饿/晒得心慌意乱”,而是说在相关动作的作用下使当事者产生了某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还隐含着较高程度不如意的味道,如:(8)中“烙得慌”和“烫得痛”对举,说明热的程度之高,表明了言者的抱怨之意;(9)、(12)中的“饿得慌”,从其后接句“且不谢大圣,却就虾着腰,跑到厨房寻饭吃”与“那里管他甚么好?扯着他就要吃他”,能体会出“饿得慌”可理解为“非常饿”,说明“饿”的程度之高,以至于使人顾不了其他而只专注于寻找食物填饱肚子。其余例句可依此理解,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该结构中充当述语的动词我们称之为感受动词[3],以与动作动词相区别,因为它们除了表示动作行为外还传达出了动作施加于对象而使其产生某种感受的意思,这种感受因人而异,有程度之别,所以它们前面可以用表不同程度的程度副词来修饰,如“很扎、有点扎”等。
  笔者认为,此时“慌”仍在继续虚化,不能做“心慌意乱”义理解,它的意义更加空灵,似乎难以说出其具体的词汇意义。尽管如此,它和“心慌意乱”义仍有联系,这表现在它们都内含主观不如意的感情色彩。也正因此,才使得与之搭配的X只能为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不如意的感受。“慌”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为“得慌”进一步紧密结合提供了可能,此时未见中间插入其他成分的例句,所以我们认为“X得慌”在结构上已发生变化,可重新分析为X/得慌。“慌”意义的深入虚化,导致了结构整体的虚化,将“X得慌”仍看作状态补语结构似乎不太合适。
  清代,“X得慌”用例明显增多,可见使用更加普遍:
  (15)那蛇又在殷独腰吸了一口,殷独骂道:“咬得慌,也要忍到家里用你。”《东度记(下)》
  (16)我被关了一个多月,闷得慌了,开了龙门就跑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
  (17)邓九公道:“他这里闹得慌,咱们到我那小屋儿里坐去。”《儿女英雄传(上)》
  (18)安老爷安太太才觉出太阳地里有些晒得慌来,大家才进屋子。《儿女英雄传(下)》

  (19)不由得嗤的一声道:“我说只觉着这领子怪掐得慌的呢!真个的今日也不知是怎么了,闹得这么乱糟糟的!”《侠女奇缘(下)》
  (20)她且不吃,只嚷饿得慌,要先吃点儿甚么。《侠女奇缘(下)》
  (21)邹绍衍伸了一个懒腰,说道:“怪累得慌的!”施、朱二人齐说:“我们输了钱,又受了累,这才冤枉哩。” 《文明小史》
  (22)海瑞此时渴得慌了,遂依了海安之言。《海公大红袍传》
  (23)贾母道:“我原为气得慌,今日接你们来给孙子媳妇过生日,说说笑笑解个闷儿。”《红楼梦(下)》
  (24)宝玉道:“不怎么,只是心里烦得慌。何不趁他们喝酒咱们两个到珍大奶奶那里逛逛去。”《红楼梦(下)》
  (25)牛通大叫道:“我被这牢带子捆得慌了,快来救救我!”《说岳全传(下)》
  (26)小妇并没伤痕,生了天泡疮,痛得慌,才是这样,小妇愿死,不愿验的!《野叟曝言》
  (27)兰哥夫妻更是想念得慌,还该见他们一面。《野叟曝言》
  民国时期“X得慌”的用例:
  (28)纫荪忙道:“夫人的话怎敢不依,可怜其实在闷得慌了,只求夫人的原宥。”《明代宫闱史》
  (29)韩嫣又对武帝道:“我的肚子有些饿得慌,且让我去摘些果子充饥。”《汉代宫廷艳史》
  (30)我怕王爷跟大人累得慌,告诉黄灿、潘龙给你们老二位预备了两张床榻,累得慌就躺那儿歇会儿。”《雍正剑侠图(下)》
  (31)西胜镖局的都臊得慌,别的镖棚的人都乐得前仰后合。《雍正剑侠图(下)》
  (32)热呀,临近了蒸得慌啊!老头过来一拉慧斌:“慧斌,快着点!”《雍正剑侠图(下)》
  (33)可无奈这铁善寺的事情使我寒得慌,这是打出一个样儿来让我李昆瞧瞧。《雍正剑侠图(中)》
  (34)言:“哥哥来了,没二话,我当然献国宝。可是又觉得我弟兄有点亏得慌。”《雍正剑侠图(中)》
  (35)就觉得两肋子窝子扎得慌,难受之极,脸色都变了。《雍正剑侠图(中)》
  (36)侯老侠身上有一股力量,小弟兄看见他就心怵得慌。《雍正剑侠图(中)》
  (37)海川感觉到自己肚腹有点空得慌,才知道这饭没吃好。《雍正剑侠图(中)》
  (38)清凉寺原在深山之中,一时雇不到医生,慧安急得慌了,命小和尚飞忙寻找。《顺治出家》
  现代汉语“X得慌”使用情况:
  (39)到北京还没等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那真是冤得慌。《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40)县有六十里,走到双井村,天气就热上来了,一个人走远道,有些累得慌。《风云初记》
  (41)这是一部很通俗的剧,我们要让观众能买票进来投入地看完不觉得亏得慌。《1994年报刊精选》
  (42)亚茹笑叹:“这人这嘴,真闹得慌。”《刘慧芳》
  (43)“你又提起黄二的事么?提起来我可憋死了,说实话,我真闷得慌!走!去吃点东西,就马上离开还不行么?”《铁道游击队》
  (44)老头子,我俩都老了,不知哪一天突然就去了,去了别的我都不惦得慌,只是这拥军的事,不能再尽力了。《1994年报刊精选》
  (45)看到孩子们热心地看《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电视剧,我真感觉委屈得慌!《1993年人民日报》
  (46)红家是计划生育宣传站、致富辅导站、文化娱乐站,几天不去就想得慌。《1994年人民日报》
  (47)老百姓受苦,他心疼;因环境而影响了经济建设,他愧得慌。《1994年人民日报》
  (48)我本应高兴才是,可不知为什么,心中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一种堵得慌的感觉。
  (49)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作家文摘》
  (50)“行啦,别老揭我的底子啦!”春玲打断她的话,找话搪塞,“我压得慌,换不上气来。”《迎春花》
  (51)我觉得一个县挤得慌,不管是哪个县都挤得慌。《海明威书简选》
  (52)据他想,这也就很够了,为什么还得去信洋教呢?越想,他心里越绕得慌!《正红旗下》
  (53)宫中举行祈祷,因法师未去,没有见效。所以昨天两次遣使来召,催得慌呢。《源氏物语》
  明中期“X得慌”便有了表达主观感受的用法,该结构中的X主要由含有贬义色彩的感受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到了清代,我们发现X的种类丰富了很多,不仅有感受动词和形容词,如“闹、晒、掐、捆”,“饿、累、烦”等;还有心理动词,如“气、想念”,说明X的范围在扩大。从民国时期到现代汉语使用时期,X范围的扩大更加明显,表现便是动作动词中的某些成员也进入到“X得慌”中,如“绕、催”。伴随着X范围的不断扩大,“X得慌”的语法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现代汉语中研究者们对“X得慌”表示的意义有不同看法,分歧主要在于这种结构的意义是否含有程度义。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吕叔湘(1999)认为“X得慌”表示程度、状态达到了很高程度,而唐健雄(2007)、李丹(2007)则认为它只是表达一种不适宜的感觉,不包含程度高义。有趣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可见到“很扎得慌”、“真闹得慌”这种前面有高义程度副词修饰的用例;也可见到“有些饿得慌”、“有点挤得慌”等表较低程度义的词语修饰的用例。一般而言如果“X得慌”表示很高的程度,它前面无需再出现表程度高义的词语,否则易造成赘余;此外,如果“X得慌”表示很高的程度的话,那么它也不可能和与之语义恰好相反的表程度低义的词语连用,否则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可是,这两种情况又确实都存在,而且都是可以接受的句子。那么,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也许否认“X得慌”含有程度义是最好的消除矛盾的方法,但实际调查并不支持这种做法。笔者对身边的同学及师长进行调查,90%的人认为“X得慌”有一定的程度义,但不一定是很高的程度,比如“累得慌”比“累”表达的累的程度要高,可以理解为“很累”,但不是累到了极点。据此我们认为这样解释“X得慌”的意义也许更合理些:它表达了一种不如意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含有一定的程度意义,但不一定是很高或极高的程度。总之,由高程度到包含一定的程度,“X得慌”的意义是在虚化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X得慌”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代,经历了一个语法化过程,可概括为:第一阶段,“慌”意义实在,与“得”结合松散,作补语,“X得慌”可看作表状态的述补结构,此时的X主要是动作动词;第二阶段,在致使性作用下,“慌”不再与句子的主语而是和动作的致使对象发生语义联系,这为“慌”意义的改变提供了条件,从而由动作的“慌忙、慌乱”引申出心理状态的“心慌意乱”,“慌”进一步虚化,但整个结构仍可看作状态补语结构;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慌”进一步虚化,意义更加空灵,“得慌”结合更加紧密,X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心理动词甚至动作动词也开始进入这一结构。X的词义特征和“得慌”的强化作用,使得“X得慌”表示一种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如意的主观感受义。纵观“X得慌”的发展史,可以得到一个“X得慌”虚化的序列:动作行为的慌忙、慌乱>心理状态的心慌意乱>高程度不适宜的感觉>含有一定程度的不如意的主观感受。从对动作的描述到表示主观感受,“X得慌”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三、“X得慌”结构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E.C.Traugott(2001)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中。针对主观化的表现形式,她提出了如下几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由命题功能变为话语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4]。据上阐述,可看出“X得慌”语法化的过程显示了其由表达客观意义变为表达主观意义的主观化历程。“X得慌”最初用于一般陈述句中,是对动作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后来进一步发展,出现在具有致使意义的句子中,使得“慌”不再与句子的主语,而是与动作的致使对象发生关系,促使“慌”由表示动作的状态变为描述致使对象的心理感受,“慌”意义的变化带来了结构整体表义的变化,开始包含主观色彩,如“因此高太尉被赶得慌,飞奔济州”,从中可以体会到高太尉被追赶得心神慌乱的感受。清代以后,这种结构基本固定在一起,表示说话者不如意的主观感受,如烦得慌、闹得慌、累得慌、扎得慌……现代汉语也是如此。说话者用“X得慌”表达主观感受时比只用X传达出的主观感情色彩更浓一些:

  A:去前面的服装城逛逛吧!
  B’:还是不去了吧,那里太闹了。
  B”:不去,那里太闹得慌了。
  B’虽也表达出了对服装城环境的看法,但话语的客观意味更强,即是对环境进行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而B”则可明显感受到个人感情色彩的渗入,较明确地传达了说话人对服装城嘈杂环境的不满情绪。两者比较,显然“闹得慌”的主观色彩更浓。当“X得慌”的虚化过程伴随着说话者主观因素的渗透加强时,那么其虚化过程同时也就是它意义的主观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四、结语
  文章粗浅地分析了“X得慌”语法化的历程。研究发现,该结构的语法化与“慌”的虚化紧密相连。随着“慌”不断虚化,“得慌”结合日益紧密,两者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其后也不可带宾语或补语,这和一般的述补结构不同;意义上,“X得慌”愈加倾向于表达一种主观感受,并且伴随着整体意义的虚化,其主观化意味也不断增强,从而将语法化和主观化联系在一起。
  
  注释:
  [1]“使得慌”是河北及山东方言的一种说法,是“累得慌”的意思。
  [2]唐健雄:《河北方言里的“X得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84―88页。
  [3]“感受动词”是借用马庆株(1988)的说法,指本来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将其动作施之于人,产生感受,这些感受仍用同一词来表示,这时称为感受动词。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第17―24页。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3]洪波,董正存.“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4,(3).
  [4]李丹.“P得慌”的小三角验察[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马庆株.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A].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又收入《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聂志平.说“X得慌”[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院报,1993,(1).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1]唐健雄.河北方言里的“X得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12]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
  [13]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Paul J.Hopper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王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