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明荣
[摘要] 作为数学专业基础课之一的高等代数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对课程内容适当重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增加应用型习题等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 高等代数 课程改革 案例
一、引言
作为数学类本专科阶段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代数课程除了是中学数学的延拓,同时也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它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多,内容非常抽象。通过学习该课程,可慢慢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指引学生由中学数学逐步进入近、现代数学的殿堂。也正因为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得近几年的高等代数的教学情况总是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抽象难懂,面对大量的定义、定理、证明感到枯燥无味,同时,老师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为了赶教学进度,存在直接用“定义、定理、证明”的短平快模式,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的。笔者根据历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搞好高等代数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反思。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明确本课程的改革思路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已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例如,教学内容在理论上偏深,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理论与实际联系少,应用背景与应用实际很少介绍,使得学生学用脱节,缺乏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实际授课中,到底该不该降低难度要求?在实践中可发现,如果降低了难度,重点追求应用,学生就学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达不到应有的知识水平,难关躲得开却没有解得开,反而给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较高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障碍。所以,降低难度这种做法,颇有些舍本逐末之嫌。能不能既让学生学起来容易一些,又不降低教学质量甚至提高教学质量?那就意味着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清楚了这个问题以后,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以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课程建设的依据,确立了课程改革思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在不降低课程体系本身难度的前提下,遵循课程主线,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加强习题课教学中的灵活性与综合性,适当补充应用型习题。
三、遵循课程主线,优化课程内容
自15世纪以来,人们对代数学的认知经历了三次根本的变革,其最后一次是天才的法国数学家Galois用置换群理论,彻底解决了困扰人们几个世纪的“五次、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根式解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群、环、模、域等代数结构的研究。使得以研究方程为中心的符号代数,成为了研究代数运算规律和各种代数结构的学科。近年来,丘维声在其著作中,渗透了现代数学研究结构及其态射(即保持运算的映射)的观点。因此,可建立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就是研究数域上的矩阵代数结构、多项式因式分解理论、向量空间的代数结构及其度量的数学课程。
在遵循教学主线的原则下,对于某些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比如,在“矩阵”这一章中,通过调整教材中相关内容的顺序,把内容优化设置为如下三大模块:矩阵运算与分块矩阵运算;矩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的关系及其应用;矩阵的秩及其性质。这样,矩阵这部分内容就十分清晰了。在向量空间这一章中,可把抽象的概念、性质、结构与数域P上的n维向量空间Pn及线性方程组建立起对应的关系,从而把抽象与直观较好地结合。在线性变换这章中,运用映射的观点,把线性变换与矩阵一一对应,体现了矩阵作为研究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另外,对于一些较难定理的证明,或用其他方法化简证明,或者不作要求。只要能把思路讲清,会运用即可。
四、注重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案例
学习高等代数有何用?学生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在教材和很多参考书中内容的处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能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例子。对初接触高等数学的学生而言,很难从单调晦涩的专业术语中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更体会不到数学的那种美。其实,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和定理的产生,并非都是抽象、枯燥的。而是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章节,应尽可能地引入生动、合适、有趣的案例,我们从两个方面选取案例。一方面,寻求合适的知识点,把教学内容与鲜活的实际问题(如经济现象、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且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案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寻求各学科的联系,高等代数实际上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种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研究如何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挥代数学的优势与特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其应用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加强习题课教学,适当补充应用型习题
上课听得懂,习题不会做。这是学生在学习高等代数时普遍遇到的头疼问题。学生认为高等代数比较抽象,解题时似乎无规律可循。实则不然,正由于内容的抽象,从而解题方法也灵活多变。万变不离其宗,我经常跟学生讲,要学会“追根求源”,拿到一个问题,可以首先从定义、定理出发,有助于消除悬念,解决问题。针对做题难这个问题,在习题课教学中,我选择的题目很多都是一题多解。在讲解过程中,我更注重的是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让学生带着悬念听课,在学习新知识中去分析、讨论,最终自己求得问题的解答。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论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数学分析”概念多、内容细、专业知识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自身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长青.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几何直观的作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7,(2):25-27.
[2]毛京中.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2):83-86.
[3]陈祥平.数学分析教学与数学美[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5-37.
[4]陈梦稀.现代教育学―――21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