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婷颖

  摘要: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计划、模式、目标、课程、教学观念、考核等方面均应进行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专业;教学教育改革
  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目标应以培养“人人有一技之长”为主,逐步建立能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在教学的课程、计划、模式、目标、观念、考核等方面均应进行改革。
  一、观念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职业教育。学历普遍有所提高的现在,但还有很少人能够拥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不能仅靠短期培训学习一门技能,针对实际,要“术业专攻”。教学应该分为专业技能和对口升学。兼顾专业技能,对口升学也应该按部就班。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教学目标
  现有拿资格等级证书和毕业证“双证”的职业学校还是很多,学生多了一张“通行证”,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也存在弊端。导致其知识面局限原因是学生仅仅是为了拿证书。不少计算机班的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的选购电脑以及正常的使用电脑在学完课程后。常用软件的安装、启动和使用;能熟练使用XP等操作系统;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是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目标。从就业看,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较多的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广告平面设计等。
  学校可确定以下培养方向:(1)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2)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3)计算机网络管理。(4)网页制作,设计各类网页。(5)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学会一种技术,甚至多种技术。
  三、课程的改革和教学计划
  技术要专要精,教学计划要先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得要求有一技之长。要满足社会需要,就要利用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其大纲必须随它的发展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以实践操作程,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理论强的课程。
  可以开设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吸引学生兴趣;挑选优胜者参加市、省、国家级竞赛,以赛促练,效果显著。开设PhotoShop、组装与维修、电子商务等实战提高课程,让学生完成细节方面的作业。让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及多个综合任务,在每学期的最后两周是技能鉴定周。如果学生所学科目跟社会需求相适应,毕业后就能很好、很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策略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能动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重于“教”。在教学中作为咨询者、指导者的教师,对学生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现自我价值。
  其次,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直观的、远程的各种教学方式及资源,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选用实例教程,学校教材应在实例中学会操作中,让学生每做完一个例子都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所有活动的引领者是教师,把握全局的也是教师。所以要对一些实用软件,如Autocad、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加强性的培训,这样才能更新知识。教师对实践内容驾轻就熟,是建立在宽广的知识基础上的。
  五、改革考评方法
  中职生对学习不喜欢甚至厌烦,他们的文化基础差,所以考评时应该灵活变通。例如,学生考评成绩为:期中考试成绩+平常表现分+期末考试成绩+技能鉴定成绩=综合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0%、30%、20%、40%。有效地提高管理,把学生上机练习表现、平时作业、请假等一系列都放到考评中,也让学生平时对自己加强了监督。
  另外还可以有免考的学生,比如参加过一些市、省、国家级比赛获奖的,得奖的还有一定奖励金额,所有成绩均以合格评定,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励了。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任务且任重道远。只有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才能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培养更优秀、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
  [2]南国农.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洁.多媒体技术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