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称,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单是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就足以证明。尽管其中也有糟粕,但它所涉及的“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玉不琢,不成器”“强调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昔孟母,择邻处”“推崇以‘孝悌’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内容――首孝弟,次谨信”等,就足以让我们获益匪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可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冲击下,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是非颠倒、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面对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引导即将走上社会的中职生从根本上净化自己,就是中职德育的失职。
  因为刚初中毕业,接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少,所以,中职生主流还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的同时,人生价值、个性心理、日常行为习惯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等。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最为重要。长期教育实践证明,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借助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加以熏陶和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曾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度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只在幼儿园短期接触过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期参加过“经典诵读”活动,所接触的也只是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两个篇目。可见,如今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为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我有计划地引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设计孝父母、养习惯、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爱生命、爱祖国七大模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伟大。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不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受到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精神面貌随之有了较大改观。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之韵,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辨别和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格素养。如在教育学生语言文明时,我就引用了老子说过的“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提醒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如何对待争端时,我告诉学生这句谚语“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因为这些东西经过了千百年考验,他们的教育效果自然不是时下一些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我注意让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共同发生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教学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读书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中国传统美德;才艺展示活动,有意识地加入民族特色元素,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推介,让学生在获得同学和老师赞赏的同时,接受美得熏陶。在讲授《宽容的力量》《学会感恩》两课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以推动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陈大惠老师的论坛视频――《90后坏女孩》;在讲授《暴力让青春失色》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引起了学生强烈反响,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感方面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尊重学生的世界,注意教学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注意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尤其德育教育中注意层次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思想道德水平方面都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对于智力、基础较好,而理想空洞的学生,我告诉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对于基础不好、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赠送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一句名言,就如一点火星,完全可以点亮一个学生的奋斗之灯。
  经过不断尝试,我感觉,德育课堂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很好地避免教学中空洞说教的弊端。传统文化像那润物的春雨,涤荡着积淀在学生心灵上的一层层污垢,帮助他们为拥有幸福人生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鲁中职业学院文法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