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秋芬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即确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原则。随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的出现,在教学中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策略谈谈个人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解决策略
一、“任务驱动”的“任务”庸俗化
应用任务驱动最大的误区在于其中的“任务”理解存在很大的误解:许多教学设计中,教师将任务等同于课本练习,把传统讲授课的作业当作任务,导致“任务驱动”异化为练习,学生负担加重,反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而有的教师将启动一个软件作为一个任务,观念上的误解直接导致了任务的简单化、泛滥化、庸俗化。
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符合学生心理的特点,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任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探究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任务的设计可以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任务的设计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对该例子中所需要用到的操作技术记忆深刻。
二、“封闭式任务”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封闭式任务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任务的单向性,这样的任务显然把学生限制在了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框架之中,学生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自主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给学生留一点空白。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为什么呢?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些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
三、学生之间出现虚假合作
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合作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水平高的学生充当“万金油”,所有工作都由其完成,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搭便车”蒙混过关。
我认为学生之间出现虚假合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评价体系不合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以好、中、差分成五组,也就是说每组都有好、中、差的学生,以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由他负责帮助本组掌握不太好的同学,每次布置一个任务的时候,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实现,但评价时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成绩作为本组同学的成绩,教师要求学生讲出操作过程,“搭便车”的同学就不敢搭便车了,否则可能会出丑,再激励“万金油”同学努力帮助“搭便车”同学,以提高本组的成绩。评价标准将不再以学生的操作结果作为评分依据,应该是过程和结果的和。比如学生在设计电子小报的时候,教师在参评学生作品成形后的好坏时,不妨提一提作品中的个别模块是如何设计的,比如怎样插入图片等。
总而言之,必须优化课堂结构,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