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插上自由的翅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语文具有"实用"和"中介"的含义,如学习语文可以识字认路,可以与人书信联系,可以与人交流、购物等。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细化到如爱国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等,即体现出其人文性。为什么先阐明语文的性质?因为我认为阅读正是个体对语文学习成果的运用和实践,最终内化成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素养积淀的过程。于是阅读在语文学习的中流砥柱作用显而易见,它成了检验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
前段时间看了北京优秀教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片断,她在课前跟学生说了一句话:同学们,语文课快乐!确实,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深层化的和谐的表现。四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在阅读、作文,而且难度逐步提高,注重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不再是低年级的机械记忆能力。对于阅读,应该确立现代阅读观念,对此新课标也作出相应的要求: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自主、直接阅读,可以说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只有老师先熟悉文本,参透文本,才能把关键和主要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当然,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现代化课堂,特别是许多公开课,都是把书本搬到大屏幕,也就是"教材搬家",不是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第几个段落,而是让学生看着没有生命力的屏幕,有的课堂显得花俏,丧失了来自课堂的朴实的教学氛围,所以重视学生阅读的文本载体,也是重视其主体地位的要素。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随时作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不正确的感受和体验作出正确的引导。
如学生在读到马加爵事件的报导时,如果产生羡慕佩服的想法,认为他很勇敢的话,则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犯罪行为,不应该盲目崇拜。另外,不以标准化解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著名作家王蒙拿着孙女二年级的语文试卷,做不出来,并不出奇,不过也可能孙女遗传了爷爷的文思与才情,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了,变成了( )。班里很多同学填写水或水蒸气等等,老师给了一个红勾,但是他的孙女写的是: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老师给了一个打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富有跳跃性思维的孩子,但是老师却以标准化的答案来判断,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黑色误区,这是阅读之大忌。
三、老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对话者。
刚刚已经讲过,阅读首先是老师的任务,只有教师读懂了,才能教学生读懂,教学生会读。要求老师先跟文本、作者、文章的形象与内容对话,跟学生对话,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要提倡多角度、多元化解读,利用反思设疑,发挥联想。例如《丑小鸭》这篇课文,写的是丑小鸭从小在鸭群里生活,被视为异类,被公鸡、小鸟等欺负,后来离家出走,受伤被农夫救起,看道到天鹅十分羡慕,但是后来在水里看到自己的倒影,非常惊讶,自己也变成了一只优雅美丽的天鹅。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很多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要学习丑小鸭克服困难、心存美好的良好意志,这是大众的中国式的解读。深入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话"大家不知道,在这群天鹅中,有一只,就是那曾被大家百般嘲笑过的丑小鸭。"其实这句话乃文章的点睛之言,作者安徒生的写作意图是讥讽这些"不知道"的人,讽刺因为无知而显得愚蠢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发现其实丑小鸭本身也有错误,因为它并没有正确认识自己,那么这时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深入体会,让学生自己找找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类人和事,自己又应该如何应对。只有从文本延伸到实际,才能达到对话的完整性。
以上是新课标对阅读提出的要求,那么阅读的教学策略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一、如何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参与活动。我们把阅读方法分为:朗读、默读、浏览、诵读,那么在读的时候也要求要有层次感,把文章读对、读懂、读美。如果个别学生以为默读或者浏览可以偷懒的话,可以分组分配任务,读完进行汇报,这样可以提高读的质量,做到无漏网之鱼。一般来说,学生读的感情可以反映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和领悟,所以阅读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我们在指导阅读时,应该思考如果使他们会读并且读会。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也是阅读任务的执行者。
二、如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多角度、多创意的阅读。如阅读《田忌赛马》,我们的课后任务是了解齐威王赛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我们都会引导学生明白齐威王的骄傲自满导致他最后失败,但是如果有的学生比较创新地说因为齐威王信息闭塞,不知道对方调换了马匹的等次才失败,作为老师,不应该一口否定这类答案,应该对于这种新发现给予鼓励和支持。另外,还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为了他的尊严》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尊严的事,很多学生都踊跃发言,他们观察街边的乞丐,有的是中年人,身强力壮,但却乞求别人的施舍而不是自己通过劳动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等等,让他们从已有的体验中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我们会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讲讲原因,这其实也是尊重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表现。我们尽量引导学生拥有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如果学生在阅读了"马加爵事件"后,发出感慨:他真勇敢,我真佩服他……这些判断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分辨各种行为的好与坏,只有获得科学的价值观,才能使学得到美好的审美感受。
三、阅读课的实施
阅读过程中,阅读课程的实施,是对阅读要求与阅读策略的正式执行。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各项任务:你明白课题的意思吗?你从课题中能猜测到课文要写什么?我的猜测与课文内容吻合吗?你能不能复述课文内容?你扫清字词障碍了吗?你有没有查找课文的背景资料?
理解过程中也要明确任务,让学生自问:我能发现问题吗?我能表述问题吗?我能与组员讨论解答吗?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吗?我喜欢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如果这些问题可以顺利完成,那么可以验证学生基本完成阅读任务,基本理解文本,那么他们能否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进行内化呢?
这时要进行一个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让他们自问:我能为文章列出主题纲要吗?我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有疑问吗?我能悟出点什么吗?如果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可以通畅无阻的话,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延伸,当然这部分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操作的,可以让他们自己想想:我需要记住什么?我能模仿文章的写法吗?我能用其它方法体现我对本文的理解吗?我还需要探究什么?……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我们总是把和谐课堂挂在嘴上,其实和谐课堂的基础是理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是理解,学生对文本的驾驭能力也是靠理解。在我认为,小学阶段,语文也即语言+文字,"要想作文好,阅读先抓牢",只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得到宝藏,如何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插上自由的翅膀,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