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接受知识、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在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
一、培养探究思维重猜想
猜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地猜测,然后经过反复推理、实验、证明事实成立,从而揭示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用3、4、5三张数字卡片分别摆出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和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之后,提出数学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尝试了很多种情况,结果都失败了,探索一时陷入困境,同学们愁眉紧锁。后来有个大胆的学生提出这样的猜想: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这个和有什么特征?经过大胆猜测和多次演算,终于找到了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同时也学到了数学思考方法。数学中有些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以证实。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之泉。
二、点燃探究之火设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燃起求知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的基础上,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持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持同意意见,另一部分学生持否定意见。对于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分别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后一种意见先发制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大,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趁机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几个字就对了?”同学们一致认为应加上“平均分”三个字。这样的巧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学会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学生理解、记忆的也很深刻。
三、开发探究思维设阶梯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梯度,这对开发探究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教师立即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这说明一个自然数是否能被3整除,是有规律的。然后教师启发设问,这个规律是在数的个位上呢?还是在其它地方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像“13、33、26、36”中“13和33个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却不能”;“26和36个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却不能被3整除,”说明规律并不在个位上。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议论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可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启发学生试着将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看看和有什么特点?通过分组探究讨论,相互交流,从而发现特征,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针对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明确方向,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设梯也包含着对知识的转化。所谓转化是把未知变为已知,把难变为易,把复杂变为简单的思维方法。例如,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如用量角器测量、剪拼、折拼,沿长方形(正方形)对角线分三角形,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他们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创新、构建数学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的奇妙,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会归纳,数学有很多概念、法则、性质,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教给学生借助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来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四、分享探究喜悦重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或全班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互相接纳、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某一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从何处下手。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我选取了超市某一角落的商品,由于品种过多,单靠自己还是无法统计准确。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的愿望。后来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这次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地实施,也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激发探究思维重评价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更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性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用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