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学习的特点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久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借鉴了国内外自主学习理论后,我们又发现:从心理学自我监管角度分析,自主学习有能动性、调节性和有效性;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和超前性;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自主学习具有激发性、系统性、循环性、灵活性和意识性。那么,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特点有哪些呢?
一、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动性是在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的最根本特征。所谓语文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不受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控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自主学习的根本前提是学生要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在教授《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插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逐步探究出“鸟的天堂”与“生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主题。这样,在学生经历阅读、思考、讨论、练习过程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自主学习具有自主调节性
在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对自身行为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例如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成效以及分析厌学原因,这些学习方法实质上都是学生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对学习活动中的目标、方法、成效和原因进行调节。语文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习过程,不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水平、家庭背景以及学校现状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觉、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使各个因素和谐统一,推动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孔乙己》这一课时,当学生对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我”、“众人”以及“掌柜”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在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调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与看法,这对自主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主学习要体现有效性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调节学习氛围和学习心态,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有效的学习。换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采取各种调控手段的前提下,促使最优的学习状态的产生。例如学生可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妥善安排学习计划、并检验和剖析学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合理。例如在教授《热爱生命》时,教师可以给出问题“从哪些方面说‘他’是热爱生命的?”“面对一匹饿狼,他是怎样选择的?”“文章结果又是怎样?”以及“他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四、自主学习具有相对独立性
自主学习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就促使学生要摆脱对教师、家长、同学以及他人的依赖,对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方法有自己的主见,独立自主地展开学习活动。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相对性,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在校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计划等方面,都不可能全部由他们自己决定,或是完全脱离教师指导,还是有依赖的一面,因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分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可以相对独立自主。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学生初读几遍课文时,对全文的整体框架把握不准,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学习的方式,有的学生是先看课前提示去默读;有的是先看课后的练习题――来把握小说的层次,从回忆、现实和理想中的故乡来分别理解;还有的是先关注练习册上重点词语的含义和语句的理解。这样,教师有针对性地施教与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控性、有效性以及独立性,促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