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大伟

  长期以来,我耕耘于中学的语文教育园地,深知语文教学中“育人”的重要性,而且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在就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谈几点教法。
  第一,合理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性认识。语文教材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里处处洋溢着育人的光芒。古时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为政清廉,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深深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里,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他们都能励精国强,以民为重,像这样的文章,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性认识。“那时候,海盗的舰队横冲直闯,黑色的炮口瞄准了中国的门窗。数不清的‘总督’和‘帮办’把秦砖汉瓦黄金白银一齐搬进船舱,烂醉如泥的外国水兵,用猥亵的目光打量着你洁白的胸堂……”(《致黄埔江》公刘);“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这些虽是诗歌,但字字见血,饱含着祖国历史的屈辱与辛酸。《就八国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中饱含着雨果先生强烈的愤慨之情,我们中国人在感激雨果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之余,不更应有所感慨吗?这些作品,可以结合中国近代那一段苦难屈辱的历史来讲解,让学生真正感悟我们国家的昨天和今天,懂得我们贫穷挨打的真正原因。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切感悟与领会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爱憎之情,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振奋起精神,满怀信心地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付出自己的一切。
  第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众所周知,人们只有对美好的事物有了辨别、认识和感悟的能力,即审美的能力,才会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而语文教学中,通过作品中的形象美,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那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第三,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说话不只是个技能问题,而同时牵涉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基本能力乃至全部人格。俗话云:听其话知其人。道出了说话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说话如果随随便便不加思索、欠精密、欠正确,就会影响到思想,使思想也不精密、不正确,这就可能成为以后思想品德方面的缺陷。因此训练说话,既是训练人的语言,实际上也是训练人的思维,训练人的思想品质。语文课上的听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出回答,必须做到语句通顺完整,详略得当,针对性强等。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口语训练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说话能力方面做到“五性”,即准确性、逻辑性、简明性、生动性和思想性。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避免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有利于将来事业的顺利进行。可以说,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寓德育于教学”中的一种有力的体现。
  第四,写作训练――使思想得到升华。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片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她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道德情感日趋成熟。谈心声、写体会是写作中最能表现思想的一种。如我们学了《枣核》一文,让学生写一些学习体会,学生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的读后感,对华人朋友思乡之情的由衷赞美与敬意;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及强烈责任感;为自己踏实勤奋的学习找到了动力源泉等。娓娓道来的心声,表达出了小作者们思想情感的发展和升华,许多文章都得了奖。又如我们在学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后,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内容基础上,写一篇学习体会,学生在文中表达了对法西斯的强烈的谴责和愤慨之情,也谈到了现在生命的宝贵及对和平的珍惜。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调查报告,人物通讯等。写作让学生的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利因素当然不止上面这四点,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语文教学园地中的“育人”之花越开越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