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物理观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文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提高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对学生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观察是在既定条件下,以知觉物质及其运动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联为目的的一种观察,可以分为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和实验观察。简单地看事物,看现象是人的本能,要提高学生物理观察能力,从观察中巩固学过的物理知识,在观察中获取新的知识,甚至在观察中有所创新,这需要物理教师在课堂内外加以指导、培养和提高。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观察技巧
1.连续观察。不是一次性的观察,也不只观察过程的一部分,而是重复的、持久的、全过程的观察。对于特点不明确的物理现象,或现象不明显的物理过程,或时间上持续较长的物理过程,这一技巧尤为重要。
有一次课外活动,我领着几个学生来到校门外的马路边,马路中有一滩积水,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你们见过汽车疾驶过马路上积水的情况吗?请尽可能说出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当第一辆汽车驶过积水后,几乎所有同学的反应都是大不以为然,观察的结果也比较统一:“有水溅起。”我问还有没有,学生都无反应,在连续几辆汽车驶过积水后,大家的观察结果更细了:“有水花溅起,水花是白的,小的水花飞得远”等。学生明白了看似简单,但特点不明确的一个现象,要通过连续反复地观察,才能得到较全面的结果。
2.综合观察。不只观察单一的方面或过程,而要观察各方面和相关的过程。既要观察事物的静态过程,又要观察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观察两者的变化。
3.对比观察。观察相似的或相反的物理现象或过程,以期从比较中了解区分事物的个性。例如,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对于改变两个带电体带电量、质量、体积和两带电体之间的距离等问题,运用对比观察的技巧能得出两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带电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而与带电体的质量无关的特点。
4.转换观察。在直接观察有困难的情况下,将观察的对象有依据地转换成其他有关的现象。例如,对温度高低的直接观察可以转换成对水银柱升降的观察。
二、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
有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否对周围环境中存在和发生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主动完成物理观察,是物理观察能力在个体身上的一种外显。良好的习惯,不是几堂课或几个星期能形成的,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外,还要有培养学生自觉观察习惯的长远计划。
首先,教师要定期布置观察任务,提出具体的观察目标、对象及观察的具体内容。在大自然中,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视而不见,关键是没有自觉观察的习惯,教师应启示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并能观察之。通过仔细观察,使学生能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
其次,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观察报告。物理观察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学生的观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找出观察中不仔细、不全面的方面,指导学生调整观察方法,使学生在重新观察中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三、鼓励学生在物理观察中提出质疑
质疑并不是一般地提出不懂的问题,而是指观察后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仍不能解释的问题。正确的质疑对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带有方向性和启发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并且及时释疑。
在高三复习抛体运动时,我插放了一段奥运会男子铅球决赛的视频,放了多次,学生从开始的欣赏体育比赛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物理观察中,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世界级运动员推铅球时的抛射角大于θ>45°,难道是他们不清楚抛射角θ=45°时射程最远的物理原理吗?在物理观察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而通过释疑,又利于学生对新、老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四、正确表述观察结论的能力
高一学生做一个实验,让一个乒乓球自由下落,要求学生观察主要现象,结果普遍的回答是:“乒乓球刚着地时弹得很高,以后就一点一点下降,直到最后着地不动。”这种表述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清晰,是学生在表述观察结论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述回答中,没有交代第一次弹起最高,“一点一点下降”也没有指明球后续几次下降高度,但基本意思不难理解。教师对这种不规范的表述首先应肯定其基本意思是正确的,但不准确、不清晰,并指导学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述,使学生的表述能力在探索中逐渐提高。
总之,物理观察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物理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