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课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网芳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阅读、指导学生会阅读,提倡对文章的多元解读。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文质俱佳的范文,它们融情境美、思想美、语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是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依据和凭借。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阅读、大量阅读的习惯,而且还应教会学生“会读”和“读会”。“会读”就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读会”则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两者辩证统一。只有“会读”才能“读会”,“读会”了,“会读”的能力方能得到提高。
  一、指引学生“会读”
  中学生要会读现代文中的每篇范文,要让学生会读字、词、理解词义、句义。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读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在学生不懂时点拨,不明处启发,不畅处引导。对于一篇文章,先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也就是所谓的“略读”,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引导,使学生把握全文中心大意,明白本文大体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然后再进行局部阅读,即“精读”,指导学生对重点段、句、词,进行反复阅读,领悟段、句子的精彩,让学生在阅读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意见、评价,勾划出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等。通过读、想、记等方式,深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欣赏字、词、句、段的妙用及表达的效果,从而真正地进入文本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素养。
  二、让学生“读会”
  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沿着一定的思想顺序步步深化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路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教师要给学生以一定的助力,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如《故乡》一文,在析题时就指导学生按“渐近故乡――回到故乡――离开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线索进行阅读,这属纵式结构。《我的老师》一文则是以六个故事记叙蔡老师给予我难忘印象,属于横式结构。这样的引路能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易于整体上把握课文。
  教师要从根本上调动学业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立阅读中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语言能力和阅读经验等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再从思想方法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他们的阅读方法和途径。
  三、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
  正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任何文本都有一种主流的情感、价值观,因此要“多元解读”。实践证明,多元化解读不仅能够发散思维,还能切实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阅读能力。
  1.要了解文章背景。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理解文章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是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永州,政治上不得意时创作的。通过刻画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2.要赋予时代精神。正确解读文本,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还要赋予文本时代精神,赋予文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现在读这篇文章,如果学生还是只读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教育价值已经不大。
  四、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目的为阅读的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提炼出既对文章的重难点具有穿透力,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研究兴趣的专题以供学生研读,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激起阅读的兴趣,才能达到对文章深层的感悟。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个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中学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地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