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离不开观察(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宜振
亲爱的小读者,从本期开始,炫炫姐姐会邀请一些大家喜爱的作家(哇,作家啊)来为大家讲写作文的秘诀哦。亲们期待吗?本期首先和大家见面的,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老师――(哇,好棒啊――)
一、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像两个小小的窗口,用来观察世界。
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观察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儿童文学作家孙震先生《海滩上的雕塑》,一开始就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写出了潮落时的海滩。
哟,谁在海滩上设计出这么多有趣的图案?那一对对的小沙眼,若隐若现,是蛤蜊们为呼吸新鲜空气打开的小小窗口吗?那条歪歪扭扭的曲线,是海龟匆匆爬走留下的痕迹,还是螃蟹大摇大摆,横步沙滩留下的脚印呢?
海滩,也是偌大世界的一个小局部。对这个小局部的观察要细致。作者首先着眼于海滩上的图案,海滩上又有哪些有趣的图案呢?首先是一对对的小沙眼,这些小沙眼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蛤蜊的家,是蛤蜊向外面的世界打开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接着,作者写海滩上歪歪扭扭的曲线,这曲线究竟是海龟留下的呢?还是螃蟹留下的呢?作者没有正面回答,留给小读者去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金蝉脱壳》:
一天,我发现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亮光的蝉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那锐利的脚紧紧地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只蝉。
它整个身体来回地抽动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着。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缩着。金蝉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猛地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抽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这是作者对蝉脱壳过程的细致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作者按照金蝉脱壳的时间顺序和脱壳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从颜色的变化到动作的变化,从头至脚至尾,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栩栩如生,可见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之强。
观察事物,有时候要盯住一个目标,仔细观察动、静之间的变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的《小猫》,就生动地描摹了这种变化:
午睡时,风走过窗口,摇了几下风铃,――叮当地,飞走了。
我养了一只小猫,跳上床来,很惊奇地瞧着窗外。
那时,一片白云飘过,以为是一条鱼,它很快地冲出去。
林先生观察小猫,先写窗外的风,风摇响了风铃,走时带走了风铃的响声。这一小节以静写动,第二小节,写风铃的响声传来,小猫的反应和举动。首先是跳上床来,以为窗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很惊奇地张望着。这一小节,以动写静。第三小节,写一朵白云飘过来,白云的形状很像一条鱼,小猫以为真的飘来一条鱼,便像箭一样冲出去。这一小节,先静后动。整个事物的发展,就是动、静之间的变化;作者描写了动、静的转换,这就把事物写活了,可谓活灵活现。
观察是一种基本功。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我们不妨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
二、要在观察中学会发现
我们去观察一个普通事物,然后把它写下来,这很有必要。如果大家都去这样做,写下来的东西虽有差异,但基本上会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把要描写的事物,赋予它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这个事物身上,那就不一样了。譬如我们看到的树,就会感到树是有感情的;我们看到的花,就会感到花是有感情的;大海呀,星星呀,月亮呀,太阳呀,统统都会认为有感情的;就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是有感情的。这种用自己的感情来同化要描写的对象,使观察不再是客观的,而是带上了一定的主观因素。我们不妨看看林焕彰的《影子》: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一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是一个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无生命的东西。可是,把我们的感情移到影子上,影子就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即好朋友和小黑狗。这就是作者在观察中独到的发现。这一发现可不得了,它使影子来了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说,一个人玩文字游戏,把文字玩出生命来,那才真叫高手。一个有生命体进入小读者的视野,会给小读者的视角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绿叶》:
这里有多少棵大树呢?每棵大树上有多少片绿叶呢?
我走进大森林的时候这样想。
但谁能回答我呢!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声音!
我听不出来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他们已经汇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他们一起向我唱着:不要问我们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永不分离!
我看见,绿叶虽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树的枝干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而土地又把大树连接在一起。
从此,我知道了:
一片绿叶怎能叫大树呢?
一棵大树怎能叫森林呢?
作者对绿叶和大树的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而是在观察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那就是一片绿叶不能叫大树,一棵树不能叫森林的道理,暗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这篇短文文字不长,却给小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我们再来看看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的《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红蜻蜓本来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熟悉的事物,有人认为,熟悉的事物才更易于发现;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往往会从不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王宜振恰恰从熟悉的事物中有了发现,这个难度非常大。红蜻蜓是春天的一只红脚丫,这不是一般的思考所能发现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0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