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不妨围绕“地图”做文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茂艳
图表,一般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要素关系明朗等特点。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为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一种特殊图表,更能形象、直观、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综合性、地域性都很强,知识浩繁,空间广大。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地图”做文章,就可能把浩繁的知识、广大的空间浓缩于眼前、呈现于眼前,就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图是地理的工具书,许多知识都借助于它来展示。笔者认为,指导读图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看―析―画―用”的读图过程。简言之,就是看懂图、分析明白图里的知识、能根据知识反过来画出图、能用图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否则,不是懂了图,而是只记住了图。
一、看图
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符号和色彩表示特征的释义和说明。注记是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山高水深等的数字,由文字和数字组成。图例是用一种符号表示地理信息。注记是对地图上图例的补充说明。
地图有一定的专门性,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表示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用途,自然也就要用不同的图例和注记。所以,每当接触到地图时,要根据它是地形图、政区图、剖面图、地理原理图、地理模式图,还是地理统计图、景观图、矿产分布图、地理示意图等类型来识记相关的符号。比如:地形图中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矿产分布图中的符号代表什么种类的矿产,旅游景观图中各种景点的代表符号等。
其次,观察、记忆图形的轮廓特征。从一些图例和注记中我们能很快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接着就需要注意搜集该图反映出来的明显好记的特征,比如:矿产哪儿分布密集、哪儿稀疏,黄河干流形状像“几”字、长江干流像字母“W”,哪些城市处于“转折点”,俄罗斯的“飞地”,锋面雨、地形雨的特征等。
二、析图
析图,就是对地图作分析研究,找出图里蕴含的知识、原理、方法,类似语文的看图说话和图表归纳。
分析地图,可以是直观的分析。所谓直观,就是直接从图表里看,有的稍加引申就可以得出地图蕴含的信息。这在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图中常用,比如:学习“我国降水分布特征”时,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学生自然就能较容易地归纳出“降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的规律,进而对年降水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小的地方(新疆的托克逊)印象深刻。
分析地图,通常是联系的分析。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有其成因。地理中的联系,主要从纬度、地形、气候、物产、交通等开始。用联系法分析地图,能探知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地理原理,把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比如,理解“我国的气候为什么复杂多样”,通过看中国在地球中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以及中国干湿地区图,把影响气候的诸因素联系起来思考,比较容易得出结论:(1)疆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2)东西距海距离差别大,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区别明显;(3)地形类型齐全、分布错综复杂,海拔相差悬殊。
三、画图
这里的画图,是看图、析图的逆向过程。看图、析图是把教材中的地图转换成文字,而画图是把转换后的文字再转换成自己所画的地图。可以说是学习后的检测与巩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出相关内容的地图,肯定能加深对所画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
四、用图
用图,就是利用地图的信息量大、集中、明显的特征,借用图中的知识、信息来解决问题。比如:利用气压带风带图来推知某地的气候条件,借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图来理解某地渔场,利用大陆漂移图和板块构造图来解释某地的地震与火山的分布及七大洲的分布等。
横向对比是一种好的用图方式,用不同的图作比较能发现相同之中的不同,加深认识。比如,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气候分布图、中国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工业布局图等,就可以发现其不同之处。
其实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充分利用地图,建立空间观念,通过“看图―析图―画图―用图”这一完整过程,学习的效果应该是显著有效的。[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