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情境拓宽思维 编提纲强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海军

  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把学法指导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精心创设情境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认真编写提纲来强化学生的阅读,以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教学内容,掌握和分析历史史实,探究未来的发展。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维、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认识现在、预测未来、鉴古知今的能力。有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更不会思索探究、缺乏远见能力的人。因此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教师要交给学生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去积极思索、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稳步攀登科学高峰,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创设问题情境,拓宽思维想象
  教师要严格遵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学生主动学习的规律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的教学规程,即从具体史实入手,逐步去归纳总结某种结论与发展规律,进一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逐步会学的根本转变。如世界历史中的华盛顿会议,可首先让学生概括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与结果,而后向学生设疑:华盛顿会议到底能否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理由何在?由此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为学习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有利于学生对“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的深刻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思维广了,形成的质疑也就具体深刻了。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无需探究思索、辩证分析或深入理解,结果导致他们走进误区,对历史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力。为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把握大局,更新观念,巧妙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结合历史知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大力开展辩论活动,全面分析、验证、评价一些探究性问题和疑难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想象,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编提纲,强化阅读多质疑
  阅读本身就是捕捉信息、学习知识、摸索规律的一种重要途径。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智能、拓宽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因此,指导并教会学生阅读课本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会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而抓不住重点。所以,在历史学习的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了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如在讲授《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认为教师应罗列以下阅读提纲:社会经济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其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找出课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几番训练后,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编写提纲。
  经常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可实现提高学生本学科能力的目的。首先,在学生整理、编写提纲之前必须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思考,认真探究文中要点与中心。只有学生事先反复阅读了教材,了解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学生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就会在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地构成一个基础知识整体。其次,在编写提纲时,学生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由此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罗列提纲,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明朗的知识线条或历史现象的知识板块,这既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异同点,也可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强化学生阅读历史课本,总体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真正拓宽学生的思维,使之全面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历史、学好历史、研究好历史。[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