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秀敏

  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方法。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行为,从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一、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原则
  第一,知识、能力、思想素质三者统一的原则。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体系应体现这三者的全面发展。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品德课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是与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是该学科的特定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因此评价体系应突出时效性。第三,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要求,既要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合乎情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使教学的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教学思路要清晰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会逐渐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的“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过程。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教学思路清晰,思想品德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让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同时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讲授分寸要恰当
  教师的“讲”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应把握分寸,恰当地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地讲解与分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极为重要。只有恰当地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符合学科特点、科学严谨的讲述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恰当地讲,还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在教师“恰当讲”的引导下,才能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评价。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努力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其次,要体现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科学思维方法、探究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引导。同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思维方法、探究的兴趣、非凡的创造力和课外较强的实践能力反过来会推动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提问要巧妙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教师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和学生,在教学中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能促进学生思考。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习状态。但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一个好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从而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要有帮助作用。
  六、要全员参与课堂
  新课程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学生在学,也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让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