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海通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1. 师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提升素质和能力的舞台。
  2. 学会倾听,多角度地赏识学生。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应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受到鞭策,从而不断发挥聪明才智,切实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使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将生活内容融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的乐趣
  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 将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教学。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材,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2. 让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需改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了相关部门。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课堂的活力,同时达到了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