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自英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是经大脑指挥口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声音传递信息的思维活动,是调动口、耳、脑等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朗读训练,把书面语言通过朗读再创造,变得更加鲜明、生动、声情并茂,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悟和领会语言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及朗读训练对学生语感能力形成的作用,谈一谈我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生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朱自清说:“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重要的位置。”在读写听说能力中,读是基础,而朗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做到节奏、停顿正确,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其二是流利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响亮,读句熟练流畅,速度节奏适中;其三是理解朗读的训练,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读思结合,通过朗读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其四是有表情朗读的训练,这是朗读最高能力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达到深刻体会和理解,切实根据文章的感情把握好重音、语气、语速、节奏等因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感染听众。
  以上四个能力层次的训练,不但描述了朗读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以及学生朗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且同样描述了学生语感的不同能力层次和语感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一)范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教师范读是训练语感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范读使丰富的言语材料形成声音媒介,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增加其活力,赋予其生命,从而让学生立体化地感受它。成功的范读,把文章的意境、韵味用准确的语调、气势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具有强烈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进而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教师在范读中应力求准确地表情传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通过教师对课文中抒情色彩强烈的句段的范读,能逐步把握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和情感上的喜怒哀乐。
  (二)通过朗读可以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
  汉语文字有四声,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其铿锵之声,感受出文字的语音之美。文章有起承转合、急切疏缓,只有通过朗读才可感受到语调哪里高昂、哪里低沉,节奏哪儿急切、哪儿舒缓,语速哪快哪慢,从而体会到文章的音乐美感。
  (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丰富的形象,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的感受能力。
  文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美,通过朗读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四)通过朗读,可以品味出文章蕴涵的丰富意义,提高学生对深沉语意的感受能力。
  语言文字具有蕴藉含蓄的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蕴涵在作者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将这些深层的意义品味出来,获得美的享受。
  (五)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和情趣,增强对文章意旨的感受能力。
  文章的情趣、情味是通过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出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六)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文章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增强对文章风格神韵的感受能力。
  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文章的风格不同,其语言特色往往不同;同一文体,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志趣的不同,其风格往往各异。这就需要通过朗读仔细品味、辨别,从而增强其对文章语体和风格的感悟能力。
  (七)学生读,师也读,增加朗读气氛,培养学生语感。
  我听过一些语文公开课,大凡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一般不参与朗读,常常形成学生只顾读完,教师等候读完的气氛,学生往往因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而难以达到朗读的目的。我的做法是:学生读,我也读。“学生读,我也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跟着读;一种是自习课上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时,教师也要朗读背诵课文。这有以下几点的作用:1.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与学生一齐朗读背诵课文,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这与作文教学中的“下水作文”有同工之妙。2.示范作用。学生朗读课文,往往在朗读速度、节奏停顿、感情基调等方面把握不准,教师充当“领唱”,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对一些估计学生读不准音的字词,可适当增大音量,学生便能反应过来,并留下深刻印象。3.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上,学生总习惯关注教师的举止,教师在学生读书时,这里站站,那里写写,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读教师也读,求同心理容易让学生进入角色。4.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作进一步思考。教师在与学生同读课文中,往往会闪现出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辅以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优化朗读效果,达到增强语感的目的。
  如,在学习《敕勒歌》时,用幻灯向学生展示一幅辽阔草原的图片,创设图文并茂的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从中体会到山川、苍穹、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朗读《听潮》时,让学生在想象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中,感受大海刚柔相济之美;朗读《春》时,让学生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动画中体会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勃,体味自然景物之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好方法,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培养语感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导入新课,进入情境时需要朗读;分析重点,领会思想时要反复诵读;总结课文,创设高潮时要朗读。所以“书声琅琅”必须伴随于我们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朗读得好,是语感能力强,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因此,教师只有切实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