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写作 快乐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燕萍
摘 要:当下作文教学存在远离孩子的生活现场,意愿倒置,内容倒置,急于求成等问题。孩子处于“被动作文”状态,难以快乐地写作。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写作?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丰富生活,开启写作源泉;广泛阅读,打好人生底色;随文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教学现状 实践与探索
一、从儿子买鹦鹉说起
放学刚到家,儿子就缠着要买虎皮鹦鹉,我心想:你能把自己养好就不错了,哪有闲情养什么鹦鹉啊。儿子见我没吭声就继续唠叨: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要写作文的。哦,原来如此。我随手翻看了儿子的语文书,看到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请你认真观察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细心,要有耐心,有时要反复观察。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鸟儿飞翔等等。
看了这个命题,我又想:是不是这个单元的课文跟这个作文有必然的联系?随后我翻阅了这个单元,看到了这样几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细细推敲,发现这几篇课文的确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走向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让孩子体会观察的乐趣。这样看来,这个单元的课文与习作在内容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不是一学这样的课文立即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就是会观察了,就是走进大自然了呢?当下学生的生活现状与这些课文中的孩子的生活实际一样吗?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思考: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孩子的作文到底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这样的写作方式学生喜欢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上述现象中的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学生有什么思想与情感要与读者分享呢?学生能快乐地表达吗?
小学阶段是儿童刚刚步入写作的阶段,具有“人之初”的原点价值,应当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这是儿童写作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基点。写作兴趣是儿童写作的情感冲动,而写作习惯则是儿童写作理性的支撑,这两者是习作教学的依托点、生长点,也是写作知识和技能最适宜、最温暖的“附着物”,只有构筑在此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为最可靠、最有效、最有生长力的写作素养。
二、真实的作文教学现状折射出了什么
我们的作文教学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孩子的写作积极性和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问题一:远离孩子的生活现场。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当下,大多数孩子生活在“两点一线”的有限空间里,与自然、与生活严重脱节。城市、城镇里的孩子大多住在单元楼里,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愿意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许多孩子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与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体验,孩子的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可能写好文章呢?
问题二:意愿倒置。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现代写作学认为,先有写作的心理需要,然后才开始思考怎么写。而写作教材是不论孩子“此时此刻”是否有写作的意愿,“固执地”安排了某一项习作内容,教师又根据这个写作内容,“激发”孩子的写作意愿。但是再“激发”,孩子也只是“被动产生意愿”,与真实的创作冲动不是一回事。当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许多老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会想尽一切办法营造教学情境,不可否认,这对孩子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功效,但是这种为了写作和教学而“制造”出来的“人为生活”,未必会达到目的。
问题三:内容倒置。
尽管习作教材的编写者都竭尽全力地贴近孩子的生活,但仍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孩子。因为习作教材的编写者面对的是抽象的群体,而不可能是每一个具体的孩子。所以,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这种“指定的内容”不太可能完全源自现实的、独特的生活。因而这个孩子是否乐意表达,他的脑海中是否有表达这个内容的丰富素材,仍值得怀疑。
问题四:急于求成。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参加一项活动(如春游),就要写一篇文章;读完一篇文章,就要仿写、扩写;学习了一种文章技法就立刻练习、运用。一言以蔽之,我们很急。写文章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的作业绝对不是一回事。写好文章需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感悟与表达能力的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写作更是随着孩子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心灵的成长而成熟的,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立等可取。因此,当孩子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然后就要孩子写一篇指定内容的文章,而且这个题材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这是否也太着急了点?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育。我们是否应该找回这样的教育生态:“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习作”的状态之中。而习作,意味着“我要写”,儿童应该处于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这是一种心灵的真情倾吐,是快乐的自由表达;“被动习作”意味着“要我写”,儿童处于一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无奈,这是一种主体逃离式的“伪”习作,是痛苦的写作。
三、共同的心愿:让孩子自由快乐地表达
如何引领儿童自由地表达、快乐地写作,从被动习作走向快乐习作呢?笔者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丰富生活,开启写作源泉。
有作家如是说:“作文的起源在哪里?作文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深刻的体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解放儿童的感官和四肢,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眼观、耳闻、鼻嗅、手触、足行,让自然、社会、生活个性等动感地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抓住生活中许多稍纵即逝的情绪体验,沉浸其中,细细揣摩。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孩子的“眼睛成为照相机”、“耳朵成为留声机”的时候,他们的记忆仓库一定会变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那些熟悉、鲜活的形象一定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班上的完严同学观察了冬天的人、物,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冬天真冷啊!树上干枯的叶子纷纷落了下来,一阵风吹过,地上的叶子就滚到墙角,像一群怕冷的孩子,缩成一团。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嘴里哈出一团团白气,商店里摆满了厚厚的冬衣、手套、棉鞋、围巾……
每天放学时,硕大的操场上站满了家长。他们冻得瑟瑟发抖,有的还不停地搓着手,嘴里不停地说:“天气真冷啊!”
夜晚,寒风刺骨,大家都躲在家里。
大冬天真冷啊!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孩子自己观察的结果,是孩子童真、童趣的表达和自由而快乐的言说。因此,我们要为这样的孩子喝彩。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这片广阔的土壤,儿童在感受自然、接触社会、参与活动中,才会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蓄积饱满的心灵感受,才会唤醒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激发儿童的言语创造潜能。
班上的陈英杰同学参加了曾祖母的生日宴之后,写下了《为太太过生日》。文章中这样写道:
今天是我太太的生日,家里来了好多人为我太太做生日,有公公、婆婆、叔叔、婶婶一大帮。虽然我太太现在得了老年痴呆症,但是我奶奶和姨婆对她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她是千依百顺,给她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看到我奶奶和姨婆这样辛苦地照顾我太太,我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对我爷爷、奶奶孝顺,好好服侍他们,不枉他们对我的照顾。
(二)广泛阅读,打好人生底色。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写作的“根”在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情已动,而辞难发。”因此,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离不开老师科学、精心的指导。唯有积累内化语言,学生才能表达自如。语言的积累途径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起始阶段读什么太重要了,这是人生白纸上画的底色,这是种子文化、种子知识,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小学阶段播下了中华经典文化,《诗经》、《论语》、《孟子》、《大学》等都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诗性文化。此外,胡适先生还读经典小说,他自己也曾这么说:“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
“书是有字的生活”。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美妙世界,读中外名著,读百科全书,读童话传奇,读儿童文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不但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大范围地接触社会,而且能丰富语言,积累储藏知识,提高写作能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水准。
(三)随文练笔,让童心随文飞扬。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随文练笔是一种针对阅读有感而设计的自由的写作形式。可长可短,形式不拘;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当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感触与生活际遇发生强烈共鸣时,可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想。比如,学完《诺贝尔》,老师让学生们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颁奖词为诺贝尔写一段话。这样的小练笔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的作用。有些文章独特的写法值得体会揣摩,可让学生进行模仿练笔。比如,学了《北大荒的秋天》,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有序、具体地表达。这样的模仿练笔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操作,因而效果也较好。有些文本的故事情节留有空白,耐人寻味,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续写或“补白”,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富。比如,学了童话故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让学生想象小红马和小骆驼再次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文练笔不仅灵活自由,贴近学生,而且能以读促思,以思促写,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选取哪种形式,只有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合学生实际为前提,才能让孩子大胆、自由、快乐地表达,这也是作文教学之本意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吴勇.让每个儿童幸福而有尊严地写作.语文教学通讯.20114C.
2.于龙.困局与出路:写作教学的原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13C.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2007.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