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习作三步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玉弘
在作文教学中,好多教师引导学生写作从“仿”入手。在学生初步习作时,“仿”的确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到了高年级,如果语文教师仍然一味地推崇学生模仿。必定会致使一部分学生在习作时,不“仿”就不会写,不“仿”就无内容可写。“仿”成了学生写作的拐杖,成了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
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我的做法是:注重阅读,适当仿写,夯实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注重阅读,促积累
在写作时,不少学生虽然有了材料,心中似有许多话要说,但下笔时却无从下手,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太少,表达能力有限。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坚持长期的日积月累,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让学生多看书,不仅在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开拓他们的视野,还旨在为写作积累材料。
当然,只一味地读也未必有多大效果,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积累。
我的做法是:读书做笔记。
1.成语、谚语、名言警句是汉语中的精粹。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及与人交谈中,把所看到的、听到的词句等加以积累。
2.语段摘抄。一个优美的语段就是一篇短小的好文章,它精练的词语、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是值得学生欣赏与模仿的范例。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边读边把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然后抄写在笔记本上。每读完一篇,可以写上几句感受或启示、收获等。阅读时还应做一些信息摘录,例如名人名言、警句、谚语等,也可是作者的相关信息、生平简介、作品等。
对学生的读后感不作过高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万丈高楼平地起,认认真真地阅读,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仿写,促习作
教材中的范文,是小学生仿写的最佳典范。对于经典名篇,语文教师就要抓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但是,仿什么?怎么仿?教师心中必须有杆秤。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词汇丰富,语言清新,生动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当学生沉醉于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与令人如痴如醉的落日美景之中,感叹大自然的美妙绝伦时,我不禁联想到:我们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畔,洪泽湖景色优美,世世代代的洪泽人以洪泽湖为荣,可谁又曾留意过洪泽湖的日落或日出呢?学完《三亚落日》一文,我便让学生认真欣赏洪泽湖的落日或日出,仿照《三亚落日》或巴金的《海上日出》的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一篇散文。有的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欣赏了洪泽湖的落日,更觉得我们的家乡是那么的可爱,白鸥低翔,帆船点点,一点儿也不比三亚逊色,洪泽湖的落日同样美仑美奂。也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深情地写到:殷红的太阳像一盏明灯,高悬在璀璨的湖面上,为勤劳的渔民们照亮回家的路……
通过仿写,学生不仅能真正领略美文的精髓,而且能切实提高写作兴趣与能力。
三、夯实写作,促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他们写作水平的关键。我认为:
(一)不限于一周一篇,让写作适时而生。
1.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类。扩写是对篇幅短小,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文章进行扩展性训练。如扩写寓言《螳螂捕蝉》,主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及对细节的叙述、描写能力;缩写训练是训练概括能力,我常常让学生把比较长的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改写是让学生改变叙述人称或改变叙述的顺序,如改写《负荆请罪》等;续写主要是通过联想给故事想象个新结局,如续写《滥竽充数》等。教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适时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学生有话可写,有文可依。
2.读后感、学习随笔类。这也是我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课后练习常安排一些开放性题目,这些题目大都属于读后感和学习随笔之类,安排这些题目训练能刺激学生,让学生多读书,从寓言、名著、杂志里写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持之以恒,学生也就心中有韬略,文思如泉涌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止、笔耕不辍,怎怕写不出好文章呢?
(二)多种形式的批改,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章不厌千遍改,工夫不负有心人”,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所以,多种形式的批改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范改。教师示范批改一篇有典型性错误的学生习作,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方法,指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修改后与原文相比较好在哪里,使学生领悟到其修改作文的要领和方法。
2.自改。让学生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要圈出来,然后自己能改正的就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把它改过来。
3.互改。互改可以两人或几个人一组,由一人读,其余听,发现优点和问题及时探讨。通过互读互该作文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知识的交流,又能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激发学生下次作文的兴趣。
古人言:“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道出了授予方法的重要性。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形势下,我们要教给学生成功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有言可发。奏好习作三步曲:“读―仿―练”,相信学生就一定能谱写出华美的乐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