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的重量(节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铁 凝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虽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到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
  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性毫不怀疑。阅读对人的功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道出了读书对写作者的要紧。但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这里我想起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前不久一位领导人看望季老,问起他正在研究什么,他说研究东方文学。这位领导人问:您这样大年纪,研究东方文学有什么用呢?季老回答说,世上有很多的学问,不一定是立刻有用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知道也很重要。有些学问是你应该知道的。我以为季羡林先生的话其实是很深奥的,由此想到阅读重量里那“轻”的成份。
  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阅读和70年代、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销售最好的书往往更靠近生活的实用:农业科技、家庭医学、足球、赛车、房地产……书海已经茫茫。这种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但却更加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这与我所说的“轻”仿佛还有差别。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那“无用”的一面,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听说过这样的事: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场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我并不知道他们读的是什么作品,也许在不经意的阅读中他们想到了他人的存在,还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无用之用吧,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这里的“无用”本身便是作用了。
  “我不想用上述小事夸大文学的力量,而且阅读文学作品似乎又是所有阅读品种里最无用的一种,尤其在今天内地仅长篇小说就达到年产1000余部。如今,重要的已不是无书可读,而是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正像有人说的:选书好比选朋友。但我始终相信,若说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最大的效益就是对人心的滋养。如果经济是酒,那文化也许是茶,或者是水。文化给人的力量正像“无用”的阅读给人的力量那样,它不是打击型地嵌入,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地渗透,而酒是让人亢奋的。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这“轻”的滋味如同徐志摩诗中的几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需,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或者故意的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良 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9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