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中学到清华大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状元档案]
姓名:姜 君
性别:女
毕业学校:贵阳市清华中学
高考成绩:703分
最想报考的学校:清华大学
贵州省文科状元姜君家住贵阳市黔陶乡赵司村,离周渔璜的桐墅书屋并不远。300多年前,清代贵州最知名的文人周渔璜正是从这个边远穷困的山村走出贵州,名噪京华。当地的乡亲很兴奋,因为这里300年的文脉延绵,终于又诞生了一个“状元”。2006年6月22日,姜君的母校清华中学将“喜报”送到了姜君的家中,并奖励了她2000元的奖学金。
据乡亲们称,姜君从小读书十分用功,奖学金拿了不少,几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因出自农村,姜君打小起就没参加过什么学习培训或特长班。她的成绩完全是靠个人的努力。在她看来,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时间已够紧够累了,没有必要再去课外加课。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母校清华中学名字的暗示,从小,进清华大学读书就一直是姜君的梦想,2005年高考中她考了640多分,而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674分。在伤心落榜之后,姜君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选择复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她要再次报考清华大学。
姜君的母校清华中学教学质量很好,光是姜君所在的班上就有40多人2006年高考成绩超过580分。也许因为分数太高了,面对清华琳琅满目的专业姜君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了。据姜君的同学谢谦说,填报志愿时,姜君不知如何选择,便写了两张纸条,让谢谦帮忙抓阄,结果,谢谦抓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于是姜君就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姜君的眼中,学习并不像平常人想象中那么复杂:“学习需要一种状态,心情不好时,我宁愿去散步,从不勉强自己。”谈到学习方法,姜君表示,学习需要状态,状态不好去学习,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她在学习上状态比较自然,该放松的时候就去放松,该学习的时候一定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家长心得
谈起教子经验,姜妈妈却有点“遗憾”。她说:“我们文化不多,在学习上,基本是靠孩子自觉。”姜妈妈说,还好姜君从小就懂事,家境并不富裕,孩子回到家后,总会主动地帮忙做农活。而且姜君在学校读书期间十分用功,成绩也一直很好,奖学金就拿了不少,几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始终让家里很放心。
教师评价
清华中学的老师一致认为,姜君重情义、谦虚,而且非常尊重老师。很多老师都说姜君见到老师总是笑眯眯的,有时候见到老师疲惫了,还会主动去安慰:“老师休息没有?放松一点哦。”善解人意的姜君也很受同学们喜欢。
状元自述
高考,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场战斗。走过高考,我却只感觉,我们走过了人生道路已经历部分中最坎坷的一段。前路,脚印深深浅浅,有我们跌跌撞撞的痕迹;今后的路,很长很长,或许会更泥泞,更艰难,但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对梦想的追逐。高考,让我们感受到了放飞的梦想,感受到为追梦而付出的艰辛与快乐。
高考之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喜极而泣,有人失声痛哭,甚至有人因长期的跋涉而疲倦至麻木,极致的喜与悲同时在千家万户上演。面对此情此景,当我与幸运的朋友们一起欢呼时,我仍想对高考失利的朋友们说一句:“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如果你哭过,笑过,跌倒过,爬起过,如果你竭尽全力地拼搏过,你决不是失败者,相信自己!
高考,真的是个残酷的词语。为了高考,多少人放弃挚爱的业余爱好,一心扎进书本里;多少人家深夜里仍灯火辉煌。头悬梁锥刺骨的努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有时并不能保证自己实现梦想;可是请相信,每一次的奋斗,每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会使我们离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坚持,永不言弃,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梦想捧到手心,我们可以追到心中的太阳。
高考,是一个诸多因素的合成体:实力、方法、心态……甚至,还得靠一点点的运气。高考就像一场博弈,每个人都是棋手,棋子也是自己。这盘棋的输赢很重要,重要到它可以影响一些人的命运;但它也没有很多人所想的那般重要。因为,棋手输了一场棋,人生仍有很多棋局正等待着棋手参与、主宰。高考这盘棋,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主宰人生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对人生的探索,人生的棋局,精彩仍在继续。
我一直坚信,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努力付出,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的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尽情地翱翔。
或许,我是这次高考中的一个幸运儿,因为我实现了自己及很多关心我的人的梦想。可是,我仍然是个非常普通的学生,用普通的方式学习、生活。我常说,学习方法是很难模仿也无需模仿的,每个人都会有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便不自知),而这套方法就是最好的。当然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方法也是有一定益处的,可以对比,参照,从而完善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呈现给大家,仅供参考。
实力,一向是成功的一大前提。而实力是由平日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细节不容马虎轻视,积累的过程更是漫长而不容松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积累是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们把或经典或创新的知识与思维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并反思、质疑。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实力的积累过程。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很多课外知识有趣且有益,学生可以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了解、识记这些知识点,而无需翻查众多资料,机械记忆,语文课堂上这点尤其突出。
当然,增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积累,也是不错的方法,对语文、英语学习最为有益。数理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可以超前,却不许落后;一些有效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跟随与超越中,逐渐融会到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在你需要时便跳出来帮你排忧解难。
数理科有很多公式需要记忆,但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公式是从来都不需要背的。做题时几乎会用到所有的公式,而每一道做过的题,都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或者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或者一个细节,一个漏洞。在做题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公式的能力逐渐形成,公式就印在脑海里成了知识储备,而不是记忆负担。
因此,适当的练题对数理题的解题及速度都有很大好处,但请注意,题要适量且适合,而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适量,以每天数题为主,各种题型囊括,难度由简至较难,逐层深入。适合,即题不宜过简单到一眼看穿,也不可太难,大费周章,费时耗力;适合自己的题,需提起自己解题的兴趣与欲望,又不致过分偏难,甚至答案都看不懂,令自己灰心丧气,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套试卷,在高三冲刺时期也很有效果。每周或每日定时完成一定量试卷,即可熟练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又可模拟考试氛围。使自己适应高考节奏与气氛,找到最好的考试状态。
做题时会发现一些巧解方法,同样需要记忆,以在考试中节省时间。这些巧解多数都和公式有关,有些是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记忆方法,在我看来,仍要在题目中熟悉、融会、决不可机械记忆。对自己的薄弱科目或薄弱环节,可适当地加强训练补充。
相信我,“熟能生巧”,在体力、智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练题,且让每道题都有应有的价值,从每道题中都收获一些东西,会大大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与解题速度,当然这需要恒心与思考,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更不是麻木地做题,同样的题型做过几遍再遇见,“似曾相识”,却不能真正识别。
专心上课,就有优质的课堂学习为基础;课后补充训练,就有提升的空间,实力与恰当的方法由此积累。但大家都说,高考是一场心理战,心态是最重要的。确实,心态决定着考场实力的发挥。每年高考,有多少尖子生扼腕叹息“空遗恨”,又有多少匹黑马横空出世了?调整好心态,我们才能从容面对高考,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初进高三,是怀着一种试探的渴望的,甚至还有些欣喜与骄傲。高三的生活在大家眼中稍带神秘,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对高三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渴望着。渐渐地,新鲜感被忙碌与紧张感所取代。在老师家长一遍遍叮咛声中,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我们高三了,高考即将来临。对寒窗多年的学子来说,高考具有一种神圣的意义,几乎决定着我们的命运,似乎是我们十几年学习生涯的最后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它的不确定性,它的重要性却使它带有一种压迫感,让我们在聆听它轻轻的脚步声逐渐靠近时,渴望中紧张与害怕也随之增多。自己的梦想,家人与老师朋友的期待与学习状态总有一定的冲突,冲突就形成了压力,使我们烦躁不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日益明显,亲友与老师的期待、关心甚至纵容加剧了对这差距的恐惧心理,焦虑与害怕与日俱增;我们甚至会强迫自己学习,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投入,于是继续烦躁。我们脑海里充满各种想象与假设都滑落至最低点,反过来继续影响心情与学习。我们害怕落后,于是拼命看书,做题,争先恐后地补课,在忙碌中熬夜。我们似乎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
忙碌,似乎是高三生活的主旋律;尽力,几乎成了高三学生的口头禅。可是,忙碌就意味着效果吗?尽力就真的无悔吗?当我们发现,盲目的忙碌只让我们疲惫而无奈,我们似乎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该怎么办?继续焦虑与烦躁吗?
这时,我们该停下脚步,好好审视一下我们走过的路了。我们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走路的方式与方向对吗?
一直害怕面对高考,一直不愿想象考后最惨的状况,那么,何不勇敢一些,冷静一些,在某个适于思考的时候,花上一些必要的时间,把所有该想的最好、最差的状况一次猜想过,至少让自己清醒且理智。思考过后,我们会明白,高考没有严重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们会明白,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我们焦虑与害怕,在那么多不着边际的猜测被渐渐理清放下时,也渐渐减少,清醒的头脑才会放松。
想象过未来,我们该看看现在:我们做的那么多题,是让我们逐惭熟练,还是让我们日益混乱?我们补的那些课,是让我们弥补过去或精益求精,还是让我们被动而疲惫,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我们放弃的那些爱好,是让我们多了时间学习,还是少了时间让自己储备体力、精力与活力?我们日夜仰望的目标,是越来越清晰而接近,还是遥远得让我们因太久的仰望而模糊了视线?
“病急乱投医”,在这种慌乱的状态中,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效率。换个词:状态。
学习,是需要状态的。高考备战时期,当感觉疲倦或心情不好时,我会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找一种能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放松:和同学忘情地打球,畅快淋漓地流一身汗,冲掉所有麻木与疲倦;顺着一条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思考不思考都可以,直到累了想停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上很久;找一个适合的朋友或老师,说尽想说的话;爬一座高峰;一个跑步;听一些喜欢的曲子……很多种方式,总有自己喜欢的一种,会帮自己把状态调到最好,会让自己重新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会让自己精力充沛,事半功倍。
有人说:“只有学习好的人才会有心情去闲逛,有时间去消遣。”这话反过来说也许更正确:“有时间来放松的人才会学习好。”劳逸结合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多人偶尔休息一下都会有负罪感,“大家都在学习,我却还在玩”,不能安心地玩,也就达不到到放松的效果。殊不知,“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又不是永动机,怎能不需要时间来润滑和修理呢?我从不强迫自己去学习,因为只有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后,才可能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多人都说,要有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年的住校生活,使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我却很少订学习计划。因为“计划总没有变化快”,我相信有计划的生活对能遵守计划的人来说确实有益,但对我来说却是很难实现的。学习计划大都过于规则化,不符合心情规律,考虑状态好坏,太过束缚;而我喜欢随性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学生的住校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需要人来管束,自然也不需严格的一步步的计划。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计划,完全放任自流。每个学期或每段时间,大致该做些什么,应该是明白的,只是不必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已。有大致的方向与目标,随机分配时间,这是适合我的学习生活,自然也是最好的。世界上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有那么多优质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模仿盲从,而是寻找或创造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
回想起初高中的生活,或许最特殊的事就是家长会了,因为我的父母从未为我参加过家长会。有的孩子会因此责怪父母,有的父母会以为因此而失去了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的机会,可我及父母都觉得这很自然。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无法掌握我的学习,而我的生活,因为住校,一向是相当独立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辛苦劳作,让我不用担心生活上的经济难题,安心地学习;而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安心地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让他们放心。在家里,我们不会讨论学习上的事,也很少讨论经济问题,虽然我知道父母的艰难,父母也知道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都会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各司其职吧。但父母不过问我的学习,却无形中给我减少了很多压力,这或许是我能轻松面对学习,随性生活的原因之一。父母给我的宽松安定的学习环境,比起同学优越的生活条件,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叮咛,却让我轻松愉快。高考后我才得知,父母其实常偷偷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我的学习状况,只是从未让我知道而已,或许是害怕增加我的压力吧。真的非常感谢父母的明智关怀。相比起很多同学每天要面对老师的狂轰乱炸,家长的“温柔刀”,我真的是幸运很多。家长赤裸裸的关怀,或者焦虑,真的会给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由此我认为,家长对子女的关怀,含蓄一些更好。
点滴的积累,细节的补充,心态的调节,把这些都做好,我相信,笑对高考,你也可以做到。
责任编辑/木 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0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