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卫红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读”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
  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读”。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如下:
  第一,流于形式上的读。老师为了怕被别人说上课没有让学生朗读,所以随便让学生进行默读、小组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或者老师安排学生朗读时间过少。例如,让学生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无法完成阅读,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
  第二,没抓住精华部分读。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缺少对朗读的评价。学生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段的教学任务了,继续讲下一段,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让我多讲一遍,让学生更明白点。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如果老师大胆地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真正弄懂了课文,这不是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更好吗?
  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两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朗朗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及其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