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习兴趣 避免课堂浪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淑峰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答得太好了,我们鼓掌表扬下”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每次活动走过场,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片面的形式
  1.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的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2.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段就读、就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3.探究性学习成了唯一。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两种互动统一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这值得肯定。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超越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急功近利者往往就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以为要创新,就得全盘否定旧的,将探究性学习当成了唯一,完全抛弃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种片面的形式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似,浪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殊不知,由于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学生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差异,以老师传授知识,以听讲、记忆、模仿、联系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依然不可少,我们不能采取一种片面的走极端式的思维,搞非此即彼。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让孩子减负,就要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杜绝课堂浪费。让孩子在课堂上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好。所以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就无法发生;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的激发和调动,数学教师应使自己成为: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3.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给予正确引导。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有及时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推动课堂的发展。在生活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给以孩子关怀。让孩子感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
  现代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认知与情感、抽象与具体、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辩证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使学生更乐于学,更善于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821.htm